你有拖延症吗?身边80%的人都会说自己有拖延症。其实拖延症有真拖延和假拖延,而大部分自称有拖延症的人其实是假拖延。何谓假拖延症,如何摆拖假拖延?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
上个月到宁波出差,开展培训前打电话进行课前访谈,一位学员小云表达的一个状况引起了我的关注。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 小云:“我已经在公司工作了接近十年了,一直从事客户经理的工作,销售经验算比较丰富,偶尔会在团队中非正式场合为新人分享自己的销售经验。现在想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点销售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 我:“你具体想学哪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呢,已经在学了吗?”
■ 小云:“我想做内训师这个念头挺久了,但是一直没有去行动。”
■ 我:“为什么有了这个想法却一直没有行动呢?”
■ 小云:“我没有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成为内训师。”
这一状况乍一看,貌似是拖延症,但其实不然。这就是假的拖延症:有目标,表面看是因为懒没行动,根本原因是不清楚到底怎么做。
这一现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不陌生,到底如何解决这个假拖延症?小云的问题虽与此行培训课程本身无关,我还是在培训休息的空档,与小云聊起了这个问题,生涯规划师培训体系中的GREEN模型就是治愈假拖延症的有效工具。正好适用小云当前状况,梳理思路,成为团队内训师的目标开始行动并坚持下去,实现在团队中多角色发展。
第一步:G,目标。确定目标可参考SMART原则,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和个人成长目标有相关性、有明确的截止期限。小云想成为内训师的目标根据以上原则,多久成为内训师,成为什么级别的内训师,是团队兼职老师或全职老师?总部认证讲师,或商业讲师?经过探讨小云将自己的目标具体定为:一年内成为团队内部兼职内训师,每月至少讲授一次课时为两小时以上的正式培训课。
第二步:R,资源。资源可以分别从人、物、财、信四个方面进行盘点。
(1)人的资源:小云发现在成为兼职内训师这条路上,需要家人的支持,团队内训师的经验传授,领导的鼓励,听课学员的配合。以上是成为内训师的人的资源,而这些人的资源小云身边都能得到全力支持。
(2)物的资源:投影等资源公司内部已有,还需要额外配备笔记本,翻页笔,会做课件,熟练使用PPT,系统学习培训师技能,如台风训练,基础授课方法等。这些除了向团队中的讲师请教,还需要自己会每天在电脑上观看培训师教学视频。
(3)财的资源:通过盘点以上资源,小云计划投入一万元费用。
(4)信的资源:即需要哪些信息。想成为内训师,需要了解培训流程,基本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如何与学员需求契合。以上信息除了在团队向讲师请教,也需要自己主动学习系统培训知识。
第三步:E,计划。完成这个目标的具体计划。资源已盘点完毕,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做一个计划,小云过去做过的计划仅限在日历本上写出这个星期或这个月将要完成的业绩目标,即对业绩目标的分解,现在需要对自己一年内成为内训师做一个比日历记录更为细致和明确的行动计划。关于这一点,小云并没有相关经验,旁边的陈老师表示自己用过甘特图做计划,并愿意教小云学会使用。做计划的方式很多,不局限这一种,建议小云接下来能针对这个目标做一份详细并能指导行动的详细计划。
关于做计划,小云把一年内成为内训师的目标分解成讲十次课,每次两小时以上,最近半个月之内会完成物品配备,然后通过电脑找一些培训师教学视频,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到第二个月开始在小组内进行第一次课程分享,主讲自己擅长的销售技巧。不同以往非正式的分享,第一次会把自己的经验技能提炼总结,并打麿成一套自己的销售技能课。在小组内分享后,由学员反馈,在这个反馈当中让自己更了解哪些地方待提升,下次培训时加以改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步:E,例外。有了计划之后,想一想,在整个计划实施过程当中,这个目标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会阻碍目标的达成?根据小云自己的日常工作安排,可能会影响到目标达成的主要是时间,要额外花时间来学习与回家照顾小孩时间冲突。解决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小孩睡着以后的时间来充电,同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固定时间每晚22:00-23:00这1个小时来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上提过的视频教学,基本授课方法,也可以对自己过往经验总结提炼,提炼成能够分享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学习新课程进行备课。
第五步:D,下一步。在以上提到的诸多将要行动的事项中,选一个容易上手的小目标开始着手,把第一步迈出去。小云表示自己会先准备物品,然后学习网络教学。
后续建议:交谈到这里对话结束了。通过这一次对话,小云清晰的了解了自己为什么以前想成为内训师但是迟迟没有行动,也明白了接下来要做什么,思路已经理清。其实我更建议小云能在自己定的下一步小目标准备物品下载视频学习这件事之后,能把以上提到的第三条计划这一项再花些心思来仔细制定,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为未来一年内的行动提供明确的指引。
GREEN不但可以解决小云想成为内训师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同类型的假拖延问题,如果你也有一个目标,但不知道如何着手推进,不妨用这个模型进行自我谈话,相信你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