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钱。二,没用。
一
2016年2月5日,我20岁生日。记得小时候,信誓旦旦地说,等我18岁生日的时候,我就不要再花爸妈的钱啦!我会省吃俭用,凭能力赚钱,反正要经济独立!
省吃俭用倒是做到了,能力么……
且不说足够求职谋生的能力,就连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都快丧失殆尽了。
高中的时候,整天被按在书桌前,每天的时间被人定死了的,一节自习接一节,一场模考接一场;大学呢?看自己在14年底,刚入学写的日记,把这种自由当成诗歌一样赞美:
教室,图书馆,选一个阳光晴好的位置,即来即走,即展即收,随心游牧着空气里青草的味道。更喜欢周末,饭点,从图书馆奋斗了一晌,大步走出透着明亮阳光的玻璃门,向人声渐繁的食堂走去。道里人来人往,云外山高水长。
咦~好冷。
再看16年初,大二下写的日记:
每天总在犹豫怎么拿书怎么选教室回不回宿舍还得惦记着食堂开没开饭,教材明明就在那还老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没玩没了的收集什么干货,可是下载过各种资源却从来都没用过。用了本该准备英语PRE的时间折腾时间管理应用,而现在又想全都卸掉。周而复始,周而复始……
没花上自己赚的钱,倒连爸妈给的钱都没好好花。
二
我为什么不买个Kindle?不是说这货本身没用,只是——
不适合我。
不用说它资源如何丰富、携带如何便捷、操作如何人性……都抵不过:我不想读。此处的“想”似有歧义,汉语之“想”可对应英文feel like或是want,而这两者之区别,正是我不买Kindle的关键:我有读书的愿望,但我现在宁愿刷一刷朋友圈。或者,我有读这本书的愿望,但那边有一本别的书,可好了,我先想办法收集过来,反正已经收了的迟早有时间回来读的。
不会了。也许直到我想删了都不会开始读第一页。
也许有人会说,Kindle方便呀,有一个放包里,你没有读一读的欲望么?
首先,方便,是。但就是这种方便让我觉得信息来得太廉价了些,读起来未免沉不住气,一目十行,只想着看结论,而且受人家影响还美其名曰“检视阅读”。连基础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都没做过,自欺欺人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装下去。
其次,包里带一个Kindle,到底多大程度是为利用碎片时间读书?还是为了在大家都掏出手机摆弄时,我华丽丽甩出它来标注“我在读书”的状态?若是真正如饥似渴,存在手机里、打印到纸上、抄成卡片、撕成碎片都能读,何必在乎工具?
最后,阅读欲望。如果我有足够强的欲望,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读啊!好比明天考试了,今天拼了小命也得读完解题指南啊。只是这欲望将整片时间碎片化,碎片时间粉末化。这不是阅读欲望——利用碎片时间的欲望。这只是“填满”碎片时间的欲望。
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了你要去收集怎样的资料,而不是你占据的资料,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20岁,20:00。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