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诚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一种道义。在教育界,诚信是为人师表的具体行动。教师若真正做到了诚信,就能铸就高尚的师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亲身践行,不断提升其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其人格品质,才能教育出一代品学兼优、诚实守信的学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界出现了诚信缺失。一些教师为了自己获得奖励,评上职称,竟然随意剽窃他人文章,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有的老师,不能以身作则,经常失信于学生。在班上教育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自己却毫无顾忌,乱丢乱吐;升学考试中,有的老师公然叫学生要“灵活”一点,随机应变违纪舞弊;公开课上,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配合造假,忽悠听众;为了让公开课上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事先让学生反复练习背诵,甚至连那位学生回答什么问题都事先做了周密策划,明确分工,对答如流,万无一失;为了提高升学率,能够拿到更多奖金,有的老师居然动员差生放弃考试,以免影响整体成绩。诸如此类,看似很小的举动和现象,却让我们看清了老师的言行不一。无形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弄虚作假,不讲原则的环境氛围。假如我们老师都是这样,就很难教出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来。可以想象,教师不讲诚信,会给学生们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
诚然,一个人的修身立德之本在于诚信,但诚信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社区乃至全社会的行为。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整个教育界,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呢?
我们知道,诚信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它作为每个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一条,可见它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连信用都没有,还能做什么呢?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有个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孔子门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跟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孩子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就把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就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来是哄着孩子玩的,殊不知,曾参却真把家里的一头猪给杀了。妻子看见曾参把猪杀了,就急着问他:“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在家里才说把猪杀了煮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年纪小,不懂世事,只会学别人的样子做,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了,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的妻子听了丈夫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心悦诚服地协助丈夫杀猪去毛、剔骨切肉。并主动为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曾参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兑现,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却在一个幼小孩子的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参用他的言行告诉人们:哪怕是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去影响下一代和整个社会。 由此可见,古代的圣贤是多么重视诚信的教育啊!
另外,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远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接受了托孤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诚实守信,一心辅汉,七出祁山,为恢复振兴汉室,耗尽了毕生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忠臣美名。什么是诚信?这就是诚信。古人尚能如此诚实守信,作为当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予践行?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诚信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的理念。你具备它并付诸行动了,它可以让你可信可敬,无往不利;你不具备的话,它会让你寸步难行,甚至身败名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诚实守信,务实创新,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代新人。
诚信对己,犹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惟有与高洁相伴,才能映照出自己生命的价值;诚信于人,就像一粒举足轻重的砝码,在生命意义的天平上,放上它,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慢慢地向它倾斜;诚信更像是高山流水,使我们在浮动的社会里,在圣洁的教育园地中,洗尽铅华,除却虚伪,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真诚。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是大众化的教育理念,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人文精神的根基,是人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标志。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诚信,能够铸就高尚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