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楼,又碰到了贤贤妈妈。她和上午一样,依旧很投入地玩着手机。除非别人跟她打招呼,否则就算与她擦肩而过她也不会主动抬头看看。
贤贤就在离她不远处的地方。贤贤是个刚满6岁的小姑娘,长得很高。在一群同龄孩子里,她足足高出半头。
但她却有着超出年纪的安静,完全不像其他小女孩那样嬉笑追逐,而是显得有些不合群,一个人在角落里玩耍着,时不时抬头看看妈妈,生怕妈妈会离开一样。
她的妈妈则在一旁默不作声,和孩子全程无交流。
这个画面不禁令我心头一紧,突然觉得这种僵尸式、零参与的陪伴并不在少数。
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待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
以为一边玩手机一边心不在焉与孩子聊天是陪伴,
或者以为放下手里的一切静静地看着孩子就算陪伴
……
其实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陪伴,甚至可视为无效的陪伴。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不光是父母伴其左右,而是要切身参与进来。
01
贤贤妈妈看似一天都在陪着孩子,但距离真正的陪伴却差之千里。
贤贤妈妈全职在家,洗衣做饭有保姆来照顾,她只需要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好。
可她却将陪伴理解为:全天候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矗立在孩子的某一个方位监控,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前一阵子,小区里的孩子们大都跑去参加暑期夏令营了,而贤贤和妈妈还是老样子。
贤贤独自玩耍,她妈妈依旧在一旁看手机,气氛中带着无聊和无趣。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短时间的高质量相处,胜过长时间的低质量陪伴”。
的确,与孩子在一起哪怕是眼神的交流,与孩子之前的几句对话,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贤贤每天都有妈妈陪着,按理说是个阳光、自信的孩子,但在她身上却看到了孤独和消极。
当问起贤贤为什么不参加夏令营时,
贤贤回答:“人多太乱,我妈怕我走丢。”
当问她为什么不和妈妈出去玩时,
贤贤回答:“我妈不去,她说出去玩又累又热,不如在家。”
“那妈妈在家都和你玩什么呢?”
贤贤的回答让人心酸:“我爱玩的她不喜欢,我也不爱和她玩。”
一次碰到贤贤和妈妈在电梯间吵嘴。
原因是贤贤想和妈妈去游乐场,妈妈嫌天热怕中暑就拒绝了。
贤贤的一番话,让她妈妈彻底沉默了:“你总是嫌麻烦,跟我说话嫌麻烦,带我出门嫌麻烦,还说都是为我好,我觉得你也很烦!”
因为孩子爱说话嫌麻烦,不予理睬;因为孩子爱玩的东西自己不喜欢,就放弃参与,让她独自玩耍。这种零参与的相处模式,简直比教育无能还可怕。
更可怕的是孩子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倾听和关照,造成情感上的缺失。
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患得患失,郁郁寡欢,没有自信,遇事也会消极处理。
02
前段时间,乐嘉发微博记录带女儿徒步沙漠76公里的心路历程。
他的女儿4岁半,平均一天就要走20公里,历时4天,经历了身心疲惫、突发湿疹、情绪崩溃,最后终于成功走到了终点。
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冒险也终究变成了可能。
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乐嘉作为一个父亲的严苛和狠心。
他跟女儿约定:
一、不可无理取闹,不哭的孩子最美。
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可以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全程。
在女儿不愿继续前行时,他说:
“爸爸这辈子最不愿你成为一个不能坚持的孩子,那样,你长以后会一事无成。我不想你离开这里以后为今天后悔。”
除了这份近乎无情的严厉,打动我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期盼、鼓励、疼爱。
每一次孩子的撒娇耍脾气,每一次的不想坚持,乐嘉都耐着性子,想方设法让孩子重拾信心,继续前行。
一组户外调查报告显示:
大人和孩子一起徒步,除了是对大人自我内心的一次挑战,对孩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每一次参与完活动的孩子,改变非常大,变得独立性强、做事也非常能坚持。
尤其是长时间陪孩子走完后,和家长之间感情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小姑娘灵儿无疑与爸爸情感大进阶,无视外界一片反对声,全心力挺老爸,还要和老爸继续走沙漠。
所以,之前反对乐嘉这种做法,甚至觉得他是在“虐童”的人们,真是多虑了。
因为这段沙漠行,别人只看到的是形式,只有女孩灵儿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一个4岁半的孩子来说,她和爸爸的这趟沙漠行无疑打开了她的视野,让她看到世界的另一种美。
多年后,她也许会感谢这个狠心的爸爸,感谢儿时自己的咬牙坚持,让她的人生变得宽广丰富。
03
父母的参与度,不是非要带着孩子去旅行,去感受大自然才算数。
父母的参与是时时刻刻发生的。或是家中游戏时的交流,或是吃饭时简单的聊天,亦或是散步时的漫谈,都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绝佳时机。
表姐是我们大家庭里品学兼优的学霸,也是我小时候的学习榜样。
小学时一路蝉联全校第一,
升初中时被三所重点高校争抢,
高中时进入全省最好的学校,
高考又考进了自己心仪的名校,来到了自己向往的城市,选择了所爱的英语专业。
大学时期也是奖学金、各种奖项得来全不费工夫。
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去乡村支教,圆儿时的一个梦。
后来她走出大山,背上行囊远赴美国读研,回国后她念念不忘乡村里的孩子们,召集社会爱心人士成立爱心基金会,捐赠那些想读书的孩子们。
现在她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
表姐一路绿灯的人生,真心让人羡慕。
她丰盈、宽广又幸运的人生背后,天资聪颖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姨父、姨妈的教育。
姨妈的严厉苛刻,姨父的包容慈爱都在点滴影响着表姐。
从小到大,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他们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每次吃饭,姨妈、姨父总是一个捧哏、一个逗哏,热闹得不亦乐乎。
可每当表姐分享她的所见所闻或者所感的时候,气氛就变得安静下来,两人先是悉心倾听,然后问一些让你脑洞大开的问题。
不过每次提问好像都难不倒表姐,她总能及时回答上来。就算被姨父反驳,表姐还是会另辟蹊径地对答如流。
现在已然记不清是什么问题,只记得我当时是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只能在一旁默默吃饭。
也正因如此,表姐和姨父总会拿我开玩笑,还会问我一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尴尬收场。所以当时最害怕的就是吃饭时被提问。
04
直到现在,表姐一家人无论大事小事,还是会坐在一起聊聊。有时像开茶话会,轻松又有趣,有时就像家庭会议,正式又严肃。
现在看来,这种仪式感的聊天像极了犹太人教育法“海沃塔”。
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就是“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别小看每次对话,这不是家长里短,也不是无目的瞎聊,而会让人收获满满。
每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通过反驳和提问,不断磨合,最后擦出火花,互相受益。
每次交谈,都是一次交流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父母参与到孩子中来的过程。
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度,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说过:“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
父母参与度高的家庭,孩子的内心是富足喜悦,自信充盈的。
父母参与度越高,孩子选择人生的机会就越多,眼界自然也就变得开阔,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宽广。
• end •
编辑 | 南波兔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