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离家到某地时已经半夜,给家人报平安的时候,母亲竟然发来语音说:你买点东西吃一下。
又累又困,听到这句话时真感啼笑皆非:这个点了,吃什么?有胃口吗?
突然这样激动的想了一下,可立马我就后悔了:这个点了,关心你肚子饿不饿的估计也只有母亲了。
1 在母亲眼里,你长了铁胃
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所以母亲这个角色,不仅是女主人,更是掌管着全家胃的人。
小时候发烧病恹恹的时候,母亲嘴唇一贴额头,就知道得给这孩子煮个方便面了,热辣辣的,一吃,一出汗,也就好的八九不离十了。
再稍微长大,就是回家时家里准备的各种肉,还有开学前几天变着花样的吃食。
吃的最多的就是鸡肉了,以致我在读书期间无数次在心中默念——我讨厌鸡肉,够了,再也不想吃鸡肉了!
可神奇的是,不论这次吃的有多够,“再不要吃”的决心有多大,下次回家,母亲还是会做鸡肉,我还是会吃。
这时候的吃,是对肉味的垂涎,是对熟悉味道的渴望,当然,应该也有一种别无选择掺杂在里面。
至于上次的想法,早已经九霄云外了。只是可怜了那些鸡,让我吃掉,还没被我感激。
没办法,回家一次,母亲仿佛认为你长了个铁胃,还是十个铁胃,可以装得下一笼鸡。
母亲通过“吃”,朴素的传达着她的爱。
吃的多,才能表明她爱的多,你感受的爱多。
2 放下,不能吃!
某一天发现鼓励吃的母亲开始制止你吃这吃那了,没错,母亲关注了养生功公众号,对“吃”有了不同的见地。
接着,家人群里出现了各种链接,点开全是告诫和制止:这两个不能一起吃,这两个一定要一起吃。
再有就是揭开外卖真实面目的文章,触目惊心,有理有据。
但放心,我们还是会照吃不误,因为母亲并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吃饱再说。
母亲在身边就不同了,朋友的女儿从小就体弱多病,不是咳嗽就是发烧,才六七岁,就已经是医院常客了。
正因为如此,她母亲,在她的饮食上控制的十分严格,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家中的零食都东躲西藏,即便被发现,也都是“过期的”。
以至于连她对母亲控诉都与众不同: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我都瘦成肉干儿了~
可控诉归控诉,在母亲那里,即便瘦成肉干儿,你也得是健康的“肉干儿”。
有什么办法呢?在吃上,母亲好像天生有权威。
3 长大了,替补队员变种子选手
某次也是在离家的前一天,母亲说:包包子吃吧!
我知道这包子是有为我送行之意,可又想到一旦要包包子,母亲一个上午就又要搭进去了。所以我就立马反对。
当然,反对无效!
果然,一大早她就去买肉,又嫌超市绞肉机洗肉不干净,非得回来剁馅儿。
我过去帮忙,剁了一会儿,她刚好腾开手,把豆角焯水,然后切掉。
等菜、肉都好了,我拌馅儿的时候,她又已经和面了。
接下来就是跟着母亲擀皮,作为家中老小,贤惠不及他人,在厨房地位低下,一直处于备用状态,就像球队的替补一样,毫无存在感可言,这次被派上场,我很荣幸。
也第一次觉得无比麻烦的事情,做起来如此轻松。然而骄傲的是擀皮,包包子我竟然都会,往日的观摩果然奏效。
本来全家都反对包包子,可等包子出锅,人均6个(当然是很小的包子),蒸了两锅,最后剩了没几个。
没办法,太好吃了!
更欣慰的是,一直作为替补队员的我,也开始变种子选手了。
厨房酝酿着心意,也意味着传承。
蒋方舟说:母亲的变老是慢慢的。的确,菜出锅了,才想起来葱花没放,是否加过盐,关于这的抱怨越来越多。
上岁数的人最怕自己“不中用”,这种无力抵抗岁月的无奈和恐惧,或许可以安放在厨房里,通过一日三餐,让自己依旧“有用”,这时候的厨房,是个舞台。
可是,变老是上帝给每个人的人生计划,总要慢慢去实施,去适应,只希望每个母亲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幸福快乐的。
在做饭上,母亲不及餐厅的星级厨师,但所做吃食的合胃口程度,无人能比。
记得小时候放学,到家第一句话经常是:妈!做的啥饭,饿死了!
想想,真是怀念。
(图片来源:电影《菲洛梅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