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宗教才有了信仰,还是因为信仰才有了宗教?对我们来说,是宗教重要还是信仰重要?
所有宗教的主题都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宗教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信仰是我们进入佛教的开始。。
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因此对信仰和佛教都有很多非常熟知的概念和熟悉的词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概念和词汇而迷失于信仰。
信仰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结果,方法和结果是两码事。换言之,信仰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我们把信仰当作终点,就会迷失了真正的信仰。信仰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在信仰中获得对生命的觉醒!
对于人类而言,人生就是一种感受和感觉,是这些觉受形成了我们的信念。因为,当我们的心一直在各种评判、烦恼和纠结中分别而相续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心的相续,而这种感受就是我们的生命。在这样的生命里,我们完全迷失并沉醉在自我的虚幻和各种欺骗里,这使我们时刻感受到贪婪、愤怒与傲慢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我们是否思考过:在这些感觉和觉受的想象之外还有没有另一个人生?
信仰是不断的训练我们内在信念的方式。人生就是一种信念,你的生命状态取决于你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你是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还是个自在的人,是因为你持了某些信念,你现在是个痛苦的人、纠结的人,是个不自在的人,也是因为你也持有了相应的信念,并且在这样的情绪里挣扎。
所以,如果人生对于你仅仅是你的想象和一种感受,那么信仰就是培养你内心的信念和感受最好的方式。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通过标签来呈现自己,我们的一切都取决于各种标签,我们因此沉迷于这些标签。但是,实际上你的生命和你的标签没有丝毫关系,标签就是我们虚幻的妄想和分别的一种想象罢了,因此,即便你身上有无数个标签,有哪个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绝非是一种物质,更不可能通过某种标签来体现。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每个人的生命本身原有的,最自然的状态。信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领会和体验这种快乐。简单地说,佛教的信仰是要你体验和证悟生命本身。因为你的生命本身是自由的,不需要依赖于任何标签和身份,它纯然而饱满、它本身圆满具足。不需要依赖于菩萨和任何神,它是天然的。在佛教的传承中,佛和菩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通过对生命真正的体验和觉醒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人,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而不是我们迷信的对象。佛陀再伟大也没有办法代替你去拯救你自己。佛陀说:他内心的所有的觉知,没有办法移植给他人,他人身上的痛苦,他也没有办法去代替。佛的伟大之处是向我们传递了让我们觉悟的唯一方式:自己拯救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信仰去体验生命内在的智慧与清净,并获得幸福。
从佛教的哲学来讲:从来没有救世主,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引导你盲目听从和认同的就是欺骗,是宗教的麻醉。真正伟大的宗教是让人在生命里获得觉悟和成长。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向往与终点是一致的。我们的内心与生俱来有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这种渴望焕发出我们对生命的呐喊、对幸福渴求。
我自幼出家,作为一个僧人,我觉得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家。同样,信仰的目的更不是为了信仰。出家和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自由之人、自在之人。换言之,我们无穷无尽的悲伤来自我们无穷无尽的贪婪。我们的生命伴随着焦虑、烦恼和情绪,如同枷锁一般禁锢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焦虑的挣扎中成长,但这些并不是生命的真实状态。佛教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现状罢了。只要你降伏内心的贪婪,降伏内心执着、分别、妄念和情绪,成为降伏其心的人,你就是菩萨。佛教所要表达的核心不是信仰,是对每个人生命中本有自性的揭示。信仰是学佛初期唯一的基础和唯一的开始。只有虔诚的心才能打开神圣的八万四千法门。
用有信仰的方式去研究和体验佛教和用没有信仰的方式去研究佛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当你用信仰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时,需要不断地征服自己,而此时信仰给了你无比的力量。而在非信仰的方式中研究的时候,你只是不断培养大脑的逻辑,获得更多的哲学层面的知识。我们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如何真实对待自己的生命。简单地说:我们最缺少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悟。我们的生命是什么?生命有肉身生命和精神生命两种。佛教所谈论更多的是我们的精神生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忙于追求物质的幸福与财富,却往往忘记了精神的富足,没有精神的富足,再多的物质财富也等于零。对于一个真正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来说,信仰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信仰会使你升起敬畏之心。敬畏对我们很重要,今天的社会没有任何敬畏可言,不用说敬畏别人了,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最基本的敬畏都没有。没有敬畏的世界是可悲的。但信仰能让我们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就一定会学到和感受到一些东西。佛教有个概念叫加持,真正的加持是通过你对生命的敬畏而获得的。因为你升起敬畏之心,生命就会获得自然而然的变化。人类都有美好的向往。什么是美好?——你在真正的信仰世界里所看到的就是美好,那是一种清净。我经常跟人说:在佛教的信仰世界里看到的是爱与慈悲、是智慧与空性。在信仰的世界你永远不会看到烦恼与情绪,永远不会看到贪婪与执着。如果看到贪婪与执着,证明你的信仰有问题,因为你看不到美好。有人把藏传佛教的上师当做神来供奉,我对这样的追捧和敬畏并不反对,但是你痴迷于他的状态,把他当做神,也许是自欺欺人的过程。但另一方面,他是不是神并不重要,你把他当做神的时候,也许他就有神的功德。正如佛陀的堂弟曾认为自己和佛陀没有区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佛陀,而不跟他?只是因为佛陀多了一个光环吗?我们的信念和想法就是我们的世界,简单地说:信念决定了生命的状态。有信念的学习使内心获得持续而彻底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到了一定程度,改变本身都是多余的,因为你有改变的想法,本身就是个错误。然而,此时的你必须要改变,因为我们当下正处于迷失的状态,正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佛教的哲学观认为真理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层面。现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相对层面的,正如我们今天所认同的、喜欢的,明天可能就会否定和厌恶。因此,我们永远活在这种相对里,这使得我们的生命停留在一个局限的世界,佛教称这个局限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与之相对的就是彼岸世界,那是一个没有任何局限和限制的世界,也叫涅槃世界。当人情绪的停止、烦恼的终止时,就能体会到生命本具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这时,一切的限制都是多余的。限制是对充满分别和妄念的人来讲的。佛教“当下”这个词用的很多,生命在清净的当下是没有限制的。没有限制的状态就叫做美好的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情绪、烦恼,也没有任何挣扎、焦虑和抑郁。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自由地呼吸,完全没有任何被限制、被约束的感觉,完全是赤裸裸的自由的状态。生命本来是无限的,而我们却一直停留在局限的生命里。所以,我们只能感受到有局限的幸福和快乐。佛教讲:当你能够感悟到无限生命的时候,你就感悟到无限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快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快乐的定义是什么?我们通常会认为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按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永远没有快乐,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定要记住:信仰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信仰是要斩断欲望。但恰恰在很多时候,信仰成了满足自我欲望的一种方式。如果假设真的有地狱存在的话,充满欲望的信仰是下地狱最方便的方式,因为,如果欲望是“因”,这个因的 “果”就是地狱。最后我想说:真正的信仰是什么?信仰的目的不是信仰,信仰的目的是要我们超越一切的存在,信仰的目的是要超越一切的限制,你和我都在局限和限制的世界里,你和我的痛苦都是因为那个局限和那个限制所导致的,真正的信仰让我们超越一切、超越限制,当你超越一切和超越限制的时候,你就是个自在之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