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大师,清明去哪玩了呀?
··· 牛首圣地,咫尺如来。
追根溯源,对佛的懵懂认识来自《西游记》。大慈大悲,法力无边这就是我对佛的全部认识。然后是《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然后是活佛济公,大约在读高中之前,我的世界观里面,佛的体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天堂地狱,人神鬼三界,来世轮回都是构筑在这个体系中。
后来,学了很多科学文化知识,佛学知识也慢慢归到神话一列。于是没有认真对待过,或者说没有得到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现象应有的尊重。其实佛的语境依然构建者现代社会,比如佛系,我执,无常,精进,慈悲等佛学中的词汇丰富着我们的词汇表。
算起的话,除了《西游记》我读的第一本与佛有关的书是2015年看的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在这本书里面我知道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特别是书中的最后给修行的一个定义: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如此看来,佛学倒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至少,佛学可以提供我们一种认识世界的窗口,翻翻人类短暂的历史,不难发现,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了。
善是一切宗教的根本,但是到达善的路径各不相同。佛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路径,即强调自我修养,顿悟,因果(因缘),智慧。在佛的世界里没有救世主,没有人能拯救任何人,但是一个人只要一念向善,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没有见过哪个宗教像佛教这样强调现世修行,虽然他也有来世的概念,但是他并不放弃当前迈向善的步伐,哪怕仅是很小的一步。
在赠送的一本《佛学入门手册》的封面上有这样的一段话:
皈依后,通过学与悟的变化气质,将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将嗔心化为慈悲,将懒惰化为精进,将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
每一点这样的转化,都使一个人更加地接近一个叫做通达的境界。
既然,登的是牛首山,就不免讲一下牛的故事。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伏第五】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幕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障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十个阶段,你又在哪一阶段呢?被驯服了吗?
哎,你清明节去哪了呢?玩的怎么样?有没有在某一时刻想起我?
我是两个晚上都在列车上度过的啦,就现在我还在D706的列车山,左右的乘客基本已经入睡了,我就着车厢的廊灯也已经快要睡去。
这一路上我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刷完了。无意中看了几节《西方古典思想与现代社会》清华大学的公开课,老师按照责任与权力来划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提法还是蛮有趣的:古代社会是建立在责任基础上的,强调人对人的责任,从国家到家庭莫不如此;现代社会是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人人都在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力。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奇怪的是,责任与权力看似反义的两个词汇,居然都可以拿来构建人类社会。
还听了一些散课,学习强国上面的积分达到700+啦。
买了一本《高维数据的流行学习分析方法》,大致看了一下,其实对数学的要求挺高的。今天,成功安装了office2016,这也可以算一件大事吧,省的被WPS各种时不时的会员提醒了。然后,在简书上更新了一篇文章,自己是一个字没写的,只是把PPT拿过来放在这,其实想加一些文字在里面的,时间不允许了。单细胞数据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scRNAseq data,可以感受得到,虽然单细胞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不是无穷无尽的,就分析点来说也是有限的组合。有时间的话,会把这些基本方法都补齐的。
天色已经不早,我想我也该睡去了吧。
安啦,你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