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就听见了京胡和咿呀的西皮腔的声音,听这唱词,好像唱的是《苏三起解》……唱腔并没有吸引我,但这把京胡拉的不错,顺着护城河,寻着音,走了过去……
这里好热闹,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在唱戏,他们各唱个的,分属于不同的戏团,感觉好像要斗戏。我在一处花坛旁边坐了下来,欣赏其中一个“戏团”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并不是很懂戏,在旁边喝着彩,算是凑个热闹吧。
我选了一个绿衣老奶奶和红棕色皮鞋老爷爷的“戏团”,我觉得他们的衣着很有趣,“白发人戴花,人莫笑。”感觉他们的心态很年轻,对美也有着追求。这个老爷爷的京胡拉的不错,情绪的运用也很到位。
等他们唱完休息的时候,这个穿绿衣服的老奶奶问我:“你也喜欢戏曲么?现在年轻人基本都不喜欢这些,我们这一代人都会唱一些样板戏。虽然说京剧是国粹,也是大量的宣传和保护,有些东西总需要人去传承。”
对于戏曲的最早的印象,就是姥姥家的收音机传出的咿呀的声音,小时候,他们都忙,老太看着我(妈妈的姥姥)。夏季的时候会在姥姥家的过道里,铺上凉席,打开收音机,听着戏,啃着西瓜……老太的蒲扇就像一个魔法扇,可以给我驱走暑热和蚊虫。
后来长大了,开始学习了,在学校里接触的大多都是西方的音乐体系,学习的是西洋乐器。很少会有戏曲这样的学习。就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是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昆曲,那吴侬软语的唱词,我是一句也听不懂。
本科的时候,中国音乐史的老师是一个戏迷,很会唱戏,学期期末的考核,他竟然不考卷子,而是改考唱戏。他根据每一个人的音色,音域去选定,戏曲选段。
我要考核的片段是京剧《贵妃醉酒》的第一句唱词:“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就这么一句,我学了快一个学期。后来考核的时候,还要加上肢体的表演,真的是表演的一塌糊涂。至今,我还记得老师特别嫌弃的眼神……
就像那个绿衣老奶奶说的:“总得有人去传承。”愿大明湖越来越美,也愿民族文化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