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时间比较零碎,而且第一次体验到了拿起一本书随便一翻就可以开始读,就可以有收获的感觉,为了给自己的这次体验留下点啥,今日份读书分享来咯
1.如果想要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要敢于公开,可以收到真实的正反馈,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提高,如果给朋友,给家人看,他们要么说写的真好,要么说写这些干啥呢,也没啥用,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慢活,有的人一篇3000来字的文章可能要写一周。
再比如书中提到有一个写作比赛进入5强的作者,来来回回改了7.8遍,即使这7.8遍改的过程很痛苦,不过经过这一轮,她的写作水平真的提高了很多,因为有助教根据她的内容给予真实的反馈和指导,使她有了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2.我们做事不能把手段误认为目标,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
比如说我一个月打了多少个电话,这不是我的结果,我的结果是我招聘了多少人入职,我目标或期望的结果是几个人入职,那么我所有中间的过程和手段都是为了目标而服务,千万不要为自己的过程而自我感动,而要认真想想为了是我的目标达成我还可以做哪些努力。
这并不是说过程不重要,而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把我们的过程更好的做好做细,以结果为导向让我们从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以上两点来自《学会成长》
3.“拥有消极思维方式的人要想转变成拥有积极思维方式的人的话,大概需要接受大概1吨重的积极信息”
1吨重的积极信息,大概有多少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书中是这么比喻的,如果我们平常读的书每本是500g(一斤)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读2000本。
书中作者提到他本人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基本上就差不多读了2000多本书,包括但不限于自我成长,个人传记,历史类书籍等,他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书以后思维发生变得很积极之后,真的就不会担心被80多家出版社拒稿啦,每天只睡4个小时啦,这些都对他来说没有那么痛苦,因此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真的会是我们发生改变的很重要的一环。
以上一点来自《除了妻儿,一切都要改变》
这又让我想到前两天听书《无畏的组织》里提到的那句让我印象超级深刻的“可以统一标准,不要奢求统一思想”,刚开始我是觉得他俩是冲突的,后来我转念一想,其实这并不冲突,这句话本身就是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一个环节,其次如果在初期没有那么多积累(比如读够大约2000本书)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得先从可以做的小事儿做起,从做事中慢慢去发现更适合的方法,就像猫叔说的“干就完了
再比如昨晚睡觉之前真的好困好困了啊,我就想着说,先睡吧,已经这么晚了,今天已经很辛苦了,就当犒劳一下自己,先睡吧,明天早晨再补复盘也可以的,然后就睡了,果然凌晨2.30多就醒了睡不着了,辗转反侧啊,后来索性一想反正也是睡不着,倒不如起来写复盘吧,所以想永远是我们焦虑的来源,管他呢,干完了再说,这个写完,我就可以睡得香香的啦,哈哈
每天记录一点点,继续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