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 理想就是离乡
儿时对悲欢离合之事没有概念,古诗词背得流利,却不知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哀愁,不解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思。然而初见不识词中意,再读已是词中人。
回想过去18年,我对于中秋节的记忆竟寥寥无几。小时候一家人过的总是团聚的日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月饼总是提前一个多月出现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等到过节那天不定会吃腻了不愿碰,那时的中秋不是某一个为了团圆而相聚的重要日子,也不过是一年里普普通通的一天。
前年的中秋前夕,高三班主任尧尧在课上忽然扯起题外话:“不出意外,今年的中秋会是你们在今后的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最后一次和父母一起度过的中秋节……那天下午虽然要返校,但这个周末,你们可以多陪陪他们。”话一说完,班里的气氛瞬间有了微妙的变化。我在那一刻忽然清醒地意识到,我当下所做,是为了奔赴理想,同时也是在为离开家收拾行囊。
自从那时进入高三,一切便围着高考运转,我们常常为避开食堂拥挤的人群在放学后选择留在教室自习,为解一道恐怖的数学难题焦头烂额,为一个脑海中混沌不清的英语语法或物理知识点捧着书和试卷追着老师问个不停,一边顶着学习压力一边要暗示自己永远乐观积极,还是会经常因门口频繁贴出的考试成绩或喜或悲。曾经九年的积淀,三年的拼搏,无非是在为了在最后的那个六月里交出满意的答卷,在七月中有更多的选择,在八月上翘首等待,在九月奔赴理想的象牙塔。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已注定要经历分离。
那年中秋夜,我翘掉了学校的晚自习,一家人坐在阳台上吃月饼。像所有平凡的日子,一切如常。或许是因为尧尧的那番话一下提醒了我,在这个夜晚,我第一次感受到能待在家的日子所剩无几,回家将很快不再是每个夕阳拉长影子的傍晚里理所应当做的事。
我曾经没想过离开家,直到有一天梦想它邀请我出门闯一闯,我说了句“我愿意”。
次年9月,便抵达上海,开始四年的大学之旅。
因此去年的八月十五,毫无悬念成为我第一个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的中秋。这本该是个多愁善感的夜晚,连天空都在哭泣,月亮被厚厚的云层掩埋,黯淡无光。好在那晚有一场聚会,热闹与新鲜感冲淡了似有若无的哀愁,与一群有意思的人玩桌游,专注其中,猛然抬头见有微光从窗帘缝隙透入,才知晓东方既白,喧嚣整夜的大雨早已平息,又猛然想起忘记了拨一通电话,与家人道声祝福,叹惋。
一晃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
与旧友相约游南京,早起乘绿皮火车一路颠簸,晚间又于秦淮河畔彳亍。19℃的南京潮湿微凉,两人换上了回家过年时才会用到薄外套。河道中游走的画舫传出欢声笑语,空气里氤氲着节日特有的快活气息,恍惚间像是回到了远隔千里的家乡。
迟到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感翻涌而来。
忽然想明白为什么中秋食月饼,元宵吃汤圆。天底下历经离别之人不少,或许,是为了让那舌尖上化不开的甜味,将佳节里孤独的人们心中悲苦相抵。
今夜这座城市同样万家灯火,却依旧没有一盏,属于我的家。
《打不烊的小酒馆》系列,零点的钟声敲响,昨夜为今时更替,夜深了,我又在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