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把气象与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在两千五百年前,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精辟的医学气象学理论。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经脉之气的运行。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以江水为比喻:天气温暖,江水平静。天寒地冻,江水凝结成冰。天气酷热,江水沸沸扬扬。如果暴风猝然而起,则波涛汹涌。若是表现在人的气血活动上,那么天然则气血畅通。天寒则气血运行缓慢。
心与夏气相应,肺与秋气相应,肾与冬气相应,肝与春气相应,脾与长夏相应。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呈现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表现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表现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表现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表现在脊背。
又有,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脏,秋气病在肩背,冬气病在四肢。概括地说,“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强调了四季疾病互为影响,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sun泄。夏伤于署,秋必痎jie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即冬季伤于寒,则会在春季发生温病。春季伤于风,则会在夏季患脾胃疾病,引起腹泻。夏季伤于暑,则会在秋季生疟疾病。秋季伤于湿,则会在冬季引发咳嗽。
异常气候也是引起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现象。
以“湿”为例:因于湿,首如裹。指出,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后,导致体内之气上蒸,头面就像有什么东西裹住一样。
1953年,济南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黄帝内经》根据季节和气象的变化,制定了用药的基本原则:“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即冬季寒冷不宜用大寒的药物,秋凉季节不宜用凉性药物。春天温暖季节不宜用温性药物。夏季炎热不宜用热性药物。
一些药物药性和季节有关。用错很麻烦。
六月易患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