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里,我们会发现,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焦虑的母亲,焦虑母亲背后总有一个缺位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缺位,造成了母亲的焦虑,情绪化的母亲就会带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三角关系,一环扣一环。
丧偶式育儿指的是父亲在家中是缺位的。
诈尸式育儿,指的是教育孩子,轮到父亲海承担责任、需要陪伴孩子的时候,他是缺位的,但是偶尔又会像僵尸一样突然蹦出来,指责妈妈孩子教育的不好,指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平时不付出、不陪伴、不承担责任,但是还想要家庭里的掌控权。
这个现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现象,已经变成了很多家庭的常态,女人在牢骚抱怨的时候,觉得要男人这个物种干什么?
前段时间有个调查,说的是:
“如果老公不回家,一个月给你11万,你愿意不愿意?”
很多人纷纷表示
“还有这么好的事?别说给我11万,给一万都可以”
“钱都可以不要”
可见整个社会对于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用,是有批判的,因为在这样的家庭,父亲几乎当了甩手掌柜,他只需要赚钱养家就可以了,家务事、对孩子的教育等等,一概不参与。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成龙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他破天荒地去接了一次,竟然跑到小学的校门口。后来他的儿子非常叛逆。
针对孩子而言,父亲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承担着哪些职能?
第一、父亲的存在把孩子与母亲共生的二元关系带入到了三元关系中。
假如关系用一个点来形容的话,二元关系就是一条线,三元关系就是一个三角形,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三角关系才是最稳定的。
二元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三元关系是我、你、他的关系,当然我你他不仅仅只有三个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我指的是孩子本人,你、他指的是和妈妈、爸爸和其他人的关系。
在单亲家庭中,如果父亲缺失了,从小斩断了他和父亲之间的链接,这样一个孩一年龄小,没有迈向社会,还没有学会与社会建立起一种互动和链接,长大后,他只会处理二元关系,处理不了复杂的三角关系。
一旦有三方在场,就没有平衡能力。
很多女孩谈起恋爱,突然觉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有些时候,不知道到底是该听男朋友的,还是听妈妈的。因为小时候没有发展出良好的处理三元关系的能力,进入成人世界,不得不进入三元关系的时候,就缺失这种平衡能力,也没有心理预期和准备,整个人变得无所适。
这就是从二元关系进入到三元关系中必然带来的痛苦。
如果父亲是一直存在的,他就可以把孩子带入到三元关系中。
母亲天然孕育了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很容易和母亲构建起二元关系,0到6个月的时候,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的关系,6个月以后,她就知道,原来妈妈和我不是一体的。
婴儿在6个月以前,没有我和你的概念,她认为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完全融为一体,是共生的关系。但是当她发育到6个月以后,会发现原来妈妈不是我,我不是妈妈,这样她和妈妈就发展出一种二元关系来了。
0到3岁,一个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的二元关系,三岁以后,父亲没有实时地进入到母子关系中,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现象,从此她和妈妈一直处在共生关系中。
这就是生活中出现妈宝男的原因。
那些爸爸要么早逝,要么离婚的单亲家庭里,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长大,母子长时间处于二元关系中,等到这个男孩结了婚,有了自己老婆,变成了三元关系的时候,由于不会处理三元关系,婆媳矛盾就产生了。
和父亲关系不好,或者没有和父亲建立起链接关系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就处理不好你我他的关系。
三元关系还有很多延伸:
上学的时候,交朋友只能交一个知心朋友,即使知心朋友换了,也不会同时出现三个、四个、甚至更多朋友,总是和一个同学关系亲密,没有办法和好几个同学同时保持亲密关系。
三元关系处理不好,有一些同学当了班委以后,要么是班主任特别喜欢他,觉得他认真负责,要么同学不支持他的工作,平衡能力比较差。
女人结婚后,如何处理好工作、事业、家庭、不迷失自我、追求人格独立也是一种三元关系。
很多人要么一头扎进家庭里,无法兼顾工作,要么只顾着自己发展而忽略了家庭,也是三元关系平衡没有处理好。
职场上,做到中层,既要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也要处理与下属的关系。
这里的原型都来自于父亲的缺位,没有和父亲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导致长大后三元关系的能力没有发展出来,平衡的能力特别差。
人际关系艺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说的都是处理三元关系的艺术。
第二、父亲的存在有利于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感。
男女两性有天然的性别差异,母亲情感细腻、感性,父亲理性,注重逻辑,一个单身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必然更加倾向于情绪化,对规则、秩序意识不强烈,也缺乏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母爱指向融合。
父爱指向秩序。
融合指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中,需要融合的能力。
母亲更多的为我们创造感性情绪,父亲创造理性逻辑思维,所以一个和母亲关系不好的人,外表看起来可能比较生硬,冷冰冰,和父亲关系链接不好的人,缺乏理性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好,人际关系好,与父亲的关系好,他的工作和事业就会做得好。
孩子从小父亲是缺位的,就容易践踏规则,容易打破秩序,长大以后,更易胡搅蛮缠,不注重规则,去到职场的时候,更注重自己的想当然,非常情绪化。
这些的背后都是与父亲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有关。
第三、父亲的存在能够为孩子提供力量和安全感。
都说父爱如山,父亲本身就是一种阳刚的能量。原始社会,男人的职能是狩猎,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感。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跟着母亲长大,一到天黑,母子两个就容易感觉到害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身边缺少男人。
当一个孩子力量和安全感建立起来以后,在和别人相处中,敢于维护自己的边界,因为内心住着一个非常强大的父亲,这个孩子就不怕妖魔鬼怪,不怕天黑,也不怕被同学欺负,假如别人践踏了他的边界,敢于释放他的攻击性。
有一种满满的力量和安全感,因为他时刻感觉到父亲就站在他的身后。
母亲再怎么爱这个孩子,也无法取代父亲给到他的力量感。
小时候,孩子被同学欺负不敢还手,回家哭鼻子,这个时候,母亲往往没有办法安抚这个孩子,受欺负是边界被突破了,攻击性受到压抑,自己没有力量感,就是父亲从小没有教会他怎么应对外部的世界。
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求助于老公,因为这个时候父亲给于孩子的,是和妈妈不一样的支撑和安全感。
很多时候,爸爸陪孩子玩游戏,他打儿子一拳,让儿子打他一拳,刚开始儿子不敢,也不习惯,为了教会孩子,爸爸就轻轻地把拳头触碰到孩子身上,然后他再拉着孩子的拳头,触碰到他自己身上,有意愿让孩子学会释放攻击性。反复练习,只要爸爸的拳头往孩子身上一放,孩子就打回去,直到这个动作形成条件反射。从此,这个孩子就学会了拿起拳头反击,内心生发出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此他的孩子就不再受人欺负了。
父亲教会孩子的永远是一种力量。
这就是父亲在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他能教会孩子:
什么是反击?
什么是保护自己?
什么是边界?
生活中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
当你感觉受到欺负,来不及反抗时,就笑盈盈的盯着他的眼睛看,这是一种很有艺术的处理关系的方法,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当你能够聚焦盯着别人的时候,也是一种内心气场强大的体现。
因为,当你笑盈盈的盯着对方看,他就觉得你怪怪的,不敢再去开你的玩笑了。
你没有反击,没有做什么动作,你只是笑着看他。
被盯着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在古代,猎人狩猎的时候,猎人和猎物都在盯着对方,这种较量,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的体现。
怎样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
不防从训练盯着对方开始。
先从盯着一幅画、一个苹果看。
眼神不要动,盯着他看。
当你训练好这种眼神的时候,再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难题。
嘴巴反应不归来,不知道怎么怼回去,就不妨盯着他。
这时攻击性已经开始释放了。
这就是父亲赋予我们的力量和安全感以及攻击性的释放。
如果和父亲的关系建立链接的不好,孩子会变得非常软弱无力,在人际关系相处中总是被动的、受欺负的,不够强大,心里总是怯怯的,身上有一种弱弱的感觉。
如果他能够时刻感受到父亲就站在他的身后,很有安全感,他就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在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中,才敢于释放他的攻击性。
第四、父亲的存在能够让孩子养成竞争意识。
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孩子一生下来,他认为与母亲是共生的,融为一体的,当他看到父亲也和母亲有亲密关系时,在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认为父亲就是那个抢夺母亲,把母亲从他身边带走的人,所以,天然的敌意就诞生了。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说一些话:
“我真想杀了我的父亲”
当他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态度不好,冲母亲吼叫,让母亲不满意的种种做法,就有了想杀死父亲的念头。
当你的孩子给你表达这种想法时,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好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这个念头,这种想法恰恰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想法并不是一种行为,只是一个念头。正是孩子有了“干掉父亲的念头和想法”,他才能完成一个心灵世界的蜕变。
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世界上想要干掉他的父亲,并且也这么做了,这个孩子才能够从孩童世界成为心灵上的成人世界,才开始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不再是
“我是谁谁谁的儿子,我就是我自己”。
一个与父亲的关系处理好的人,他才敢于去竞争,正是有了爸爸的支持,他才敢于叛逆,敢于做自己。
与父亲的关系代表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是内部世界。
外部世界指的是一个人的工作、事业,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事业上有无力感,赚不到钱,驾驭财富的能力比较差,一定是和父亲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长大后社会关系比较差,不敢竞争,不敢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突破,每当有职位竞争的时候,到了最后一刻就会放弃机会。
创业的时候有竞争对手出现,和对手在竞争的时候,最后一刻可能放弃了,功亏一篑。
没有从精神上干掉父亲成为自己,在商业的竞争中就不敢干掉竞争对手。
生活中也是这样,父亲要学会适当的示弱,多和孩子玩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比如说围棋、象棋、足球,有输赢,长大了就在工作事业中会有竞争意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玩过竞争类游戏,长大后遇到竞争的机会,第一次就是真枪实战的、枪林弹雨的干,因为竞争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没有输的心理准备,肯定打不过对方。
和玩孩子一起玩竞争游戏时,从经验上说,父亲肯定会赢孩子,但是这时父亲要做一个动作,假装让孩子赢,这一点非常重要,满足了孩子:
“哇!我战胜了父亲”
“原来我是可以干掉爸爸的”
这一点非常有象征意义,就让孩子深深的感受到
“我很强大”
父亲也不要一味地输,培养孩子
“原来我是可以赢了爸爸的”
“成人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
“外部世界也没有那么可怕”
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父亲总是以自己的实力水平和孩子玩游戏,总是赢,孩子总是输,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就不敢赢别人,他总觉得外部世界太强大了。
因为父亲代表着外部世界,我只要和外部世界竞争,外部世界就赢了。
所以在工作中,他不敢于和同事竞争。
和客户报价总是妥协,不敢坚守自己的阵地。不敢说
“我已经给到你最低价了,不能再让利了”
有些人做销售,特别容易让对方不断突破底线,让客户牵着鼻子走,一直拉抵价格,直到最低价,不敢坚守内心的底线。
让孩子有赢、有输,从小知道即使输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输是人生的常态。
高考失败、失恋、应聘工作被刷下来等等,输的时候就非常坦然,因为在小时候已经接受过什么是输的感觉了,潜意识里认定了输赢都是正常的。
如果从小和父亲没有这部分训练,一个孩子要么不敢去竞争,要么抗拒输和赢,要么试错能力非常差。
第五点、父亲的存在透过母亲也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家庭中,如果父亲是缺失的,母亲一定给不了一个孩子高质量的爱。
当爸爸爱妈妈,妈妈才会有一个稳定的良好情绪,有了良好情绪,妈妈才能更好的爱孩子,看似表面上,父亲为母亲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稳定,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
假如一个妈妈对孩子总是心神不宁的、烦燥不安的、恼怒的、歇斯底里的,一定是老公稳压器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这个妈妈把负面情绪释放给了孩子。
一个家庭最好的亲子教育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得到滋养,不用教育,这个孩子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并且优先于亲子关系。
先有了夫妻的亲密,才有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绝大多数家庭,女人从怀孕起本能的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自从孩子出生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有时候也说不清是女人把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男人被排挤在外,还是男人在家里找不到参与感、掌控感、价值感,才向外面转移。
从三元关系变成到二元关系,总之是一个家庭的结构出问题了,是一个恶性循环,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
父亲的存在能够把孩子与母亲共生的二元关系带入到三元关系中,有利于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感,为孩子提供力量和安全感,让孩子养成竞争意识,父亲透过爱母亲也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当一个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着重处理亲密关系,父亲职能发挥完整是孩子幸福的根本,也是孩子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