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格言本是民间俗语。指君子只通过正当途径来取得钱财,也可引申为君子办任何事均走正道。语见《五灯会元》一五: “问曰:‘既是泗州大圣,为甚么却向扬州出现?’师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五灯会元》记录了佛家的机智问答,问者往往并不是冲着确切答案去问,答者也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经常拿大家熟知的民间谚语来“搪塞”之;但就是这种答问的错位,恰恰是禅宗所追求的禅意,在只言片语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财”,就是财富。社会需要财富,国内生产总值就是统计一个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也是区分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标志;个人也需要财富,“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存和发展,谁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爱财、求财无可非议,关键是看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爱”,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获得。
一个国家追求GDP的增长本没有错,但如果这样的增长要以牺牲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那岂不是太过荒唐了!
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财富,但如果用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得财富则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更不用说用非法手段攫取不义之财了。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在强烈的金钱占有和物质享受的欲望冲击下,利令智昏,模糊了求财之道的合法分寸和标准,信奉“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他们所谓的“横财”,就是无须劳动、汗水、诚实、信用和资本,而是通过盗窃、抢劫、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所得到的不法之财,或是用权力、淫威等手段赚取的不义之财。
当然,在社会极为动荡、制度极不健全的乱世中,确实有人靠这样的手段发了家。譬如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通过残酷的圈地运动和赤裸裸的抢掠,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从而为其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段历史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在我国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制度下,想靠“横财”致富,不仅违背伦理道德,而且必将触犯法纪。那些靠垄断资源和市场、侵犯知识产权、搞不正当竞争取得超额利润的不法之徒,那些抢劫盗窃、坑蒙拐骗的江湖盗贼,那些利用手中职权大肆掠取黑色收入的贪婪官员,在逞一时之快后,哪个不是落个人财两空、身陷囹圄的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人无横财不富,而是人赚横财必倒霉。
其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一种为人之道。不义之财用起来心惊肉跳,藏在家里则寝食难安;这些年许多巨贪落入法网,他们往往把贪污受贿所得的钱财原封不动地藏在家里,还得为这些身外之物的安置问题担惊受怕,到了被检察机关抓起来后反而觉得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这样的人人格遭到扭曲,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可以说毫无人生幸福可言。相反,合法的收入用起来就会心安理得,高枕无忧;更能从消费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享受的乐趣。
《论语·里仁》载:“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述而》又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顺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路,还应该提倡“君子爱财,散之有道”。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才能聚拢人心。
《礼记·大学》就此发表议论说:“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论者在这里还将“钱财”与“言语”作了有趣的对比,认为如果对人出言不逊,必将遭人恶语相向;如果捞进了不义之财,也将招致飞来横祸。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来“剥夺者反被剥夺”的事例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