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观察物体(二)
教材分析
“空间观念”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继续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的重点目标。这一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对立体空间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根据2022年新课标,空间观念的培养在不同学段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如“能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新课标强调,空间观念主要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包括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及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此外,还包括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认识。基于此,本课程旨在通过观察更为抽象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会有所不同。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从而促进其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教学难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