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青丘九尾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国在北边,这里的狐狸有四只脚和九只尾巴,一说在朝阳北)”;
《山海经·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一个青丘国,有九只尾巴的狐狸)”
《山海经·大荒东经》
从基山向东,约三百里,是青丘山。青丘山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就算没有读过山海经的人,也对过青丘九尾狐的传说不陌生吧。而最早把青丘和九尾狐联系起来的文字,正是山海经。
这里介绍一下青丘,青丘为古代的一个地名,亦作“青邱”,位置在今山东菏泽市境内。具《元和郡县志》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因此后世将青丘改名为“千乘”。千乘,属于今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归藏·启筮》中“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包括《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的青州,大抵也都是指的这个位置。
因此,会发现,山海经所述之青丘与历史所载并不相符,这也是让历代很多文人学者们所不解之处。至于是山海经中命名角度方式有不同还是地域差别,这些有待考究,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
九尾狐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事实上在山经中并没有给出其确切的物种名称,只是具体的描述其外貌特征:有九条尾巴,叫声如同婴儿,会吃人,食之可以不被邪气、毒气入侵。而其在后世的各种玄幻小说、各种神话故事中乃至当今影视作品中的人气和出场率高得惊人,各种光怪陆离之说云云之。
汉代,祥瑞神使。具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大禹在涂山见到九尾狐,涂山歌曰“”绥绥白狐,庞庞九尾,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大禹认为这是上天让她娶妻,于是娶了涂山氏一名叫女娇的女子。此时的九尾是祥瑞的征兆,象征子孙繁盛、国家兴旺。再有两晋时期,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至此,一些读者会发现,关于九尾狐有两种出处,涂山、青丘之区别,青丘狐:四脚九尾,面目狰狞,声音像婴儿啼哭,而且还吃人。涂山狐:通常所指的是有九条尾尾巴,通体为白色。但两处都有认为其是地位比较显赫的动物,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年间,有人看到了青丘之狐,那么这就意味着是一种祥瑞的吉兆。
也有说,九尾狐是西王母的使者。西王母有三神兽,三足乌为西王母寻找珍食玉装,玉兔为西王母捣长生不老之药,而九尾狐则作为西王母的使者,以供传唤之用。汉代人在墓中刻上他们的画像,祈求另一世界的长生。所以此时,因此九尾狐也是长生的神使。
对于此,你怎末看?
历史上九尾狐真的存在过?还是人们构想的神物图腾?
九尾狐与西王母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