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复习习惯(三):告别死记硬背
——2018-2019君子兰班下学期第七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春天快乐!
小君子们,难得有两天休整时日,用陶渊明的话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啊。周四下午回家的路上,你注意到周围景物的变化了吗?
1
和你一样,我也坐在车上,仔细观察着,欣赏着。看到道路两边的杨树已经挂满新鲜的嫩叶,黄中透绿,阳光下闪耀新生命特有的光彩;有的杨树枝条垂着青青“毛毛虫”,再过不久,杨花就会从中飞出来,“惟解漫天作雪飞”了。偶尔可以可以看到一树桐花,像挂了一树的淡紫色小喇叭,向我们宣告清明的到来。道路两边的油菜花地,黄花减少许多,可以看见无数豆荚悄然长出。
回到村子里或小区里,你也会看到桃树和梨树下,“满地红(白)花堆积”,枝头已是“花褪残红”,杏树是到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时候了。
角落间,菜园里,野花遍地是,阿拉伯婆婆纳,蒲公英,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点缀着春天。
昨天是清明节。清明,意味清爽明净,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柳花就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柳絮。
清明节是一个给人复杂情感的日子,既有怀人的眼泪,又有游玩的歌声与笑声。因为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随着历史发展,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
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你还记得么?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小君子们,清明节,你是不是跟随大人去去世的亲人坟前祭祖了呢?是不是独自踏青驻足花间了呢?
2
因为清明节放假,我们这一周可谓短暂了,但依然是紧张而又充实。每天在复习文化课的同时,晨跑,大课间练习其他三个体育项目;周二周三,模拟考试,这次考试又给了我们反思复习的好机会。
语文试卷,给我们哪些提醒呢?首先,字音字形题,一个“稍息”,令大多数同学选错了答案,而这个词语是我们复习时做过的。这个词提示我们,复习做题的时候,千万不能想当然,以为熟悉就放过,我们生活中习惯性读音错误其实不少啊。
古诗文默写准确率不高,也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提示我们古诗文默写平时应该每天都练习,用心把握题目信息和暗示。
名著阅读题,关于《水浒传》的“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我们上学期共读的时候特别关注到了;关于“车迟国猴王显法”,这是我们共读时没有讨论的一个国家,但是同学们可以在《西游记》第44-46回读到这个故事。车迟国国王错在独尊道教,其实是信任三个妖怪的“术”,任由道教三个妖怪奴役侮辱僧人。旁门左道,哪是治国之术呢。有的同学将车迟国和灭法国故事给混淆了,有的同学则是忘记了宋江给晁盖报信的具体情节,更多的同学则是没有认真看题目,没有回答完整。所以以后同学们要把《西游记》和《水浒传》这两本书放在桌头,有时间就翻一翻,一方面体味细读的乐趣,另一方面熟悉里面的诸多故事。
作文普遍得分不高,但佳颖同学能得44分,一方面是作文内容好,另一方面就是字体工整大方娟秀,所以同学们还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认真练字了,老师平时关于的碎碎念,你是否像取经初期的孙悟空那样听不进去呢?
不过整体上,我们班语文成绩有进步,继续加油不懈怠,争取让语文成为你的优势学科!就像我们的锦州同学一样,这学年从五六十分进步到八九十分,他在语文学习上的确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这一周由于考试,我们晨诵只进行了一次,《书上元夜游》。在这篇小品文里,苏轼写自己放杖而笑,那么苏轼笑什么呢?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家人熟睡,我为何还“凄然伤之”呢?我耿耿于怀者,何也?所以在这一刻,苏轼放下忧患,化身百姓,笑士人苏轼太执也。还笑韩愈,我们读了韩愈的诗《赠侯喜》, “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韩愈一直在劝侯喜,但劝到最后,却说大鱼不在此处,说明不彻底,仍有大鱼之念,世俗之念。在笑韩愈反思的不彻底啊。为什么不彻底放下钓鱼的念头,自由自在地做逍遥游呢!
此时的苏轼,是真的放下了一切世俗名利的羁绊,所以可以笑自己,笑韩愈,这一笑,就是真的去执了,放下了。此时的苏轼,放下了得失,所以可以笑“始至南海,凄然伤之”的自己,可以笑被贬潮州仍有大鱼之念的韩愈。同学们,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坎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忘怀得失……
周三因为考试,我们没有进行晨诵,下周我们晨诵最后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将开启君子晨诵,敬请期待。
3
周日晚上我们读信后,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总是记不住背诵的内容,怎么破?
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区分一下背诵的内容,即知识,是什么类型的知识,然后再谈如何识记的问题,因为不同类型的知识,识记的方法当然不一样了。
先来普及一下三个概念:知识,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的观点看,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又有一个怎样习得这两种知识的知识,成为策略性知识。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性质与特点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分类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等,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法有意识地提取,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它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所谓“自动化的基本技能”,是那些可以“熟能生巧”的程序性知识,例如数学中的运算、推理、作图等。我们七年级学的《卖油翁》,卖油翁的倒油技术,即是程序性知识。
任何学科,都包含有这两种知识;试卷上的很多大题,既需要用到程序性知识,又需要陈述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策略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日益引起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对于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下面四种记忆方法:(1)利用遗忘规律、系列位置效应,对要记忆的知识,通过不断变换起始位置,如读一篇课文,每次不一定要从头读起,可以先看结尾,也可以从中间开始或某个章、节开始。
(2)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不要从头到尾去记忆(整体记忆),应该先分成已知的和未知的,重点记忆放在未知的,对未知的记住一点,立即停下来,分散一下精力(或短暂休息),让大脑有一个巩固期,然后再继续.....
(3)采用关系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归类记忆、归属记忆,总之理解了知识大部分就能保持为长久记忆。理解实际上就是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来解释现在要记的知识,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
(4)小四轮复习法,在一个月内,对一个知识点至少复习四次,间隔时间由短到长,比如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赏析,本周复习两次,一周后复习一遍,两周后再复习一遍。
对于程序性知识,我们就要像卖油翁那样,做到熟能生巧,比如体育项目训练,理化生实验,理科上的计算,文科上的答题思路,都要在练习中强化。
策略性知识,对我们学习者来说,包括学习开始之前所做的准备,如学习前的计划,目标,顺序及时间安排等;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听讲、练习、复述、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巩固、反馈、补救、强化等。
很多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就是他们早就摸索出了很多策略性知识来应对学习,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比如上课的时候,他们会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自己的难点,而不会学习的同学只是一味地听,学习策略单一。
4
无论如何,我反对死记硬背。魏智渊老师曾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里总结了死记硬背的三点坏处:
第一,死记硬背而得到的知识,是机械地存储在大脑中而很难加以有效利用的,只能在一些同样机械的考试中进行复述性提取。久之,会造成一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即使学习者的大脑中塞满了知识的货物,但这些货物却无法进入周转。结果,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因为死记硬背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种不加理解的片面强化,所以它妨碍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思考,降低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感受性,使学习者一天天地变得迟钝。
第三,死记硬背还会导致学习者思考的不成熟性,并进而导致道德的不成熟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关键知识的掌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必须鲜明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一种是只需要浪漫把握或理解而不必加以记忆的。
这两种识记知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定义为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和不随意的词义,刚好和我们汉语理解相反,也可以称作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对于“公式,法则,规则,米制单位,正字法规则,对物质、植物、动物的一般特点的说明,地理术语,地理客体在地图上的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是必须的,但是要防止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通过运用进行记忆。
随意识记是指有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加以努力而完成的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但在阅读或思考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的识记。前者是指对知识的精确识记,后者是指对知识的浪漫把握。
在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记忆方式是不随意识记,比如丰富的课外阅读和实验等,这个过程就是用不随意识记,就能悄无声息地,不知不觉地记住新知识。所以,课外阅读很重要!
为什么一个热爱阅读文学作品的孩子,语文会学得特别轻松?
为什么一个对科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并且特别喜欢阅读科普作品的孩子,科学会学得特别轻松?
从识记的角度来讲,这些孩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在做科学实验或阅读科普作品时,其实不自觉地在进行“识记”。有了这种不自觉的识记即不随意识记,一旦学科学习要求精确识记相关内容时,他们会比缺乏这种背景的孩子更迅速地记住要精确识记的内容,并且理解得更为深刻,学习也更为愉快。——这是无须再进行解释的(也为现在的脑科学研究所证明)。(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
现在我们处于复习阶段,之所以会出现记不住要背的内容,是因为大家记忆负担太重了。
而记忆负担过重的原因,一是对需要加以识记的东西死记硬背,结果知识不能被理解和运用,只是堆砌在我们的大脑中,从而成为负担,二是有些不应该随意识记而应该运用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被老师要求加以随意识记,结果增加了记忆负担。
怎么办呢?减负啊。
学习新知的过程我们无法重来了,但是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我们可以区分一下哪些知识是需要随意识记的,哪些知识可以用不随意识记的方法。比如对某个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可以在课文朗读中理解,可以通过几篇文章中的含有这个词的语句中理解,不必刻意识记,这就是不随意识记。即使是基础知识里的强调字音字形的词语,对他们进行识记,我们也可以尽量运用不随意识记。比如你在查字典词典的时候,读一读词语解释后面的例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也在进行不随意识记。在复习阶段,同学们要跟现代汉语词典交朋友啊,频繁接触,多读例句,用不随意识记减轻记忆负担。
第二步,即使是需要随意识记的知识,我们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理解了,记忆就比较深刻。比如我们识记“处”的读音,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辨析的么?作动词的时候读第三声,比如处理,处决,相处等;作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到处,处所,随处等。为了帮助大家识记,我还举一些电视剧中演员读错“处理”的例子。理解了,以后即使遇到其他有“处”但没学过的词语,你也能判断它的读音。我们早上读背古诗词鉴赏,其实是要大家在诵读中理解,不要求大家去死记硬背。
第三步,复习的同时,也可以同时运用知识,比如做相关的题,比如讲给同学听等。上周还在信里插入记忆金字塔的图片,我们记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通过运用也加深记忆。现在每周让大家写周记来梳理《西游记》中的故事,也是为了强化大家的记忆,之后我们还要组织《西游》《水浒》故事会,让你讲给大家听呢,继续在《西游》《水浒》中“出生入死”吧。
好了,这封信就到这里了。这封信理论比较多,但是接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复习,对不同种类的知识,我们采用不同的识记方式,这样能减轻我们记忆负担,为复习减负。总之,一定要告别死记硬背。
祝春天里的你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成绩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你们的,王老师
2019/4/6
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