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打算一周之内看完一本书,结果那一周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碰巧孩子又生病,我原本预留的读书时间完全被打乱了。一周过去了,那本书只读了第一章。这离我当初的目标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同样的遭遇,一本书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看完,这本书最终的归宿就是被束之高阁。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读的太慢!
在《快速阅读术》中,印南敦史给我们推荐了流水式阅读这种能够改变我们阅读理念和阅读速度的方法。
流水式阅读包括这样四个步骤:
1.通过阅读序言、目录来判定这本书采用什么样的阅读速度
这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法是一样的意思和步骤,都是先从序言、目录中开始对于一本书的初步判断。
通过序言和目录,我们可以判断那些章节需要读,哪些章节可以直接跳过。
目录其实就是一本书的大纲,显示了作者论述的逻辑主线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目录,我们很快就能清楚地知道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也能够判断出哪些章节我们需要去阅读。
比如本书,最后一章写的是作者的个人主观上对于他自己实现大量阅读后的体会。根据跳读内容的判断规则,这一章的内容初步成为我们可以跳读部分。
2.根据标题结构决定跳读单位
大多数书的结构都是按照“章-节-段”来安排的,通过以上第一个步骤,我们已经挑选出了需要阅读的章,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具体的章节里面来筛选出我们可以跳读的节。
如果无法判断某一个的内容到底应不应该跳读,就采用低前5行和最后5行的方式。
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作者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人的大脑有自动补全遗漏片段的功能;
二是因为商务类和实用性书籍多采用开局(提观点)-中局(举例说明)-结局(基于事例和论证再次点明观点)的结构,我们只要读开局和结局就足够掌握某一个章节的主要论点了。
就像作者在书中画的长颈鹿的比喻,一只被遮住了身体的长颈鹿,我们看到它的头和四肢,仍然能够看出来它是长颈鹿的事实。
当我们了解书的结构后,再运用这个方法,就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3.明确阅读的目的
有一句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断腰;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
有没有具体的目标,是决定我们行动是否能成功的最关键指标。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也是如此。
本书作者一开始也是一个慢速阅读者,之所以后来成为一个一天能读2本书的快速阅读者,就是被写书评这个目标逼出来的。
因为写书评要找到最打动作者的关键点,所以他在阅读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本书的精华,并把它们写到自己的书评里。
所以,我们想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明确我们到底想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些什么。带着这个目的去读,才能有的放矢,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作者推荐了一个“关键词搜索阅读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首先我们要确定关键词,确定好以后就去找含有这个关键词的段落,并运用“一行采集”的方式将其摘抄下来。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个章节的阅读,以此类推,很快就能读完一本书。
4.掌握阅读节奏
大部分人读书之始至终都保持着同一个阅读节奏,要么一直快,要么一直慢,整个阅读过程其实是令自己乏味的。
就像听音乐,大多数人喜欢有起有伏的旋律,因为听起来会更有趣。
读书也一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遇到不重要的地方可以读快一点,遇到有关键词的地方可以减缓速度,以便更好地思考和消化那些重要的内容。
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过程中喜欢在自己认为的重要内容下划线,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也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我认为划线一来可以帮助记忆,二来可以再次翻开书的时候提醒自己这些内容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回忆为什么会觉得重要。
对于这个习惯,作者是反对的。他认为,因为划线实际上并不能帮助我们达成记住这些内容的初衷,这还会增长我们对于想要记住一本书的执念。
他建议采用摘抄的方式记录下来自己认为是精华的内容,这样才能不让这些精华“躺”在书里,从而在书外发挥它们的价值。
我认为摘抄确实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毕竟我以前也是一个摘抄爱好者。但是在阅读时不具备摘抄的客观条件,将重要内容划线标出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这样等我们有时间做摘抄的时候,打开书就能看到重点,这也是一种可以节省时间的方式。
总结一下今天的流水式阅读法的步骤:读序言和目标筛选是否需要读的章节;在需要读的章节里再次进行筛选;根据阅读目的运用关键词搜索法,找到含有关键词的段落;随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同时将自己认为是精华的内容摘抄下来。
这个快速阅读方法,你学会了吗?快和我一起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