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最简单的安全投资策略是什么?
你好,欢迎来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音频版的第29篇,本期我们要打磨的概念是:定投。
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低买高卖
没了!没了!!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任何其它更为重要,或者同等核心重要的方法论了,一共就这么四个字而已…… 真的!它就是那种典型的“世人皆知的秘密”。
时间久了,经验多了,总结够了,就会发现这世界处处都是如此的:
你说,成功有什么呀?成功不重要,那只是某个里程碑而已。人生还要继续,于是,从来都是成长更重要…… 可成长有什么呀?不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嘛!
对啊!所谓的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 —— 每周进步一点点也比没进步强出一万倍,因为后面还有“复利效应”。嗯,这也是世人皆知的秘密 ,却也偏偏是绝大多数人就是死活做不到的“秘密”。
这世界就是处处都是如此的:
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某天进步很大其实很容易,也经常发生;可是,天天进步一点点就很难,甚至,每周进步一点,或者每年进步一点都很难,你看看身边就知道了,有多少人的今天和许多年前的今天是一模一样的!
低买高卖 ,说起来简单,试试就知道了,真的很难做到,要多难就有多难 。
一切“世人皆知的秘密”之所以最终真的是秘密,是因为那秘密实际上是“如何做到?” 也就是说,WHAT 常常谈不上是秘密,因为其实谁都知道;HOW 才是真正的秘密,只因为“即便把那秘密是什么全都告诉你,你还是很难做到!” —— 换言之,只因为你就是不知道如何做到!
首先是对“低买高卖”这四个字里面每个字的理解:
这里的“低”与“高”,是指相对值,而不是指绝对值 —— 即,相对于当前的公司实际价值(虽然很难计算…… 但也确实是正因为很难计算才有了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价格,才有了“投资”或者“投机”的机会);
这里的“买”与“卖”,不一定是全部买入,或者全部卖出…… 更深入的问题在于,买的时候,拿多少比例的资本去买呢?卖的时候,卖出多少比例呢?(都能算出来,算得对不对另说,但肯定能算……)
实际上这还很肤浅,再稍微深入研究一点,就会发现,“公司实际价值”实在是太难以计算了,这世上有无数“理论”(其中还有很多甚至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理论)和“公式”号称自己可以算得更准…… 要命的是,最终,无论如何你得选择其中一种,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去承担那“不一定准确”的后果。
还有更要命的…… 面对那些“充满了争议、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论”(还记得吗,“有争议”不代表“不正确”),你绝对不能问别人,别人的理解、解释、选择都是别人的,“拿来主义”在投资领域里早已证明为“必败”,“伸手党”注定是投资领域里的被捕食者。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让他以后赚不到钱”…… “伸手党”在日常生活中的嘴脸以及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比起“投资世界的本质就决定了‘伸手党’不仅根本赚不到钱,还必然赔钱”这个事实,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 想想就非常解气。
于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想要挣扎着成为“合格投资者”的人,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尽量靠自己的习惯”。每一次对他人的无脑依赖,都是对自己能力磨练的进一步弃绝。如果你是不能自己研究、不能自己思考、不能自己选择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入投资领域 —— 这里是丛林,这里是现实生活中罕见的“达尔文主义绝对适用、肯定适用的领域”。
那,有没有所有人都能做到,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只要做到必然足够有效的手段呢?其实还真有:
定投策略:定期等额购买某一支(或几支)成长型股票。
假设,基于种种原因,根据你的知识与判断,最终,你选择了某的股票,你认定它是个“成长型公司”,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设定一个期限,可以是每周,也可以是每月,也可以是每个季度;
每个期限到达之时,无视股价的变化,购买等量金额的该公司股票。
注:表中“股票数量”的数值,按“四舍五入法” 保留小数点后3位,精确演算时需留意。
注意,因为你是“定期且定额 ”购买的股票,所以,最终,你“买到的均价”不一定恒等于“那个期间的均价”,甚至可能低于“那个期间的均价”。比如,在以上的例子里,三个月的股票均价大约是12.67 ,而你“买到的均价”却是12.32 。
定投策略的好处是,除了定期定额购买之外,你什么都不用做,不用研究 K 线分析技术,不用天天看它的股价,不用关心它的新闻,不用打听它的种种内幕,真的什么都不用管 …… 甚至,如果你能给你的资金判刑超过七年的话,连读年报都可能必要性不大(这是个很“吓人”的结论),因为“年” 这个期限是在是相对来看太“短” 了。
人们获得任何知识的时候,都可能会有一个“普遍顺序” —— 被整个社会不知不觉打造出来的一个“顺序”,比如,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就可能会反应过来:
中国人第一次认识 umbrella 这个词,很大可能是从《新概念英语》教材里学来的,因为在中小学课本里,这个“生词”很晚才出现……
在校学生若是认识 abandon 这个词,很大可能说明他背过某一本词汇书(不管是否坚持到底),因为这个单词,几乎是每一本词汇书里的第一个单词……
绝大多数已经身处投资领域里的普通人,第一次听说“定投策略”,更可能是因为接触到“基金”的时候才听说的 —— 因为基金销售人员基本上各个都是开始推销几分钟后就启动“定投教育”……
可实际上,这个策略其实是最好从一开始(甚至尚未开始之前)就知道的,因为它其实不仅适用于购买基金,同样也适用于购买股票;不仅适用于购买单支股票,也适用于购买“一篮子股票”(股票组合);最重要的是,它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投资者 —— 因为它是一种朴素的“避险工具”。
定投策略是很好的“避险工具” —— 因为在出手购买的那一瞬间,几乎没有任何百分之百确定的办法去判断:
a) 当前时间点股价是否处于低点;
b) 购买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股价是上涨还是下跌……
而采用定投策略,则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
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定投策略如此有效的话,那岂不是应该人人都这么做?那为什么最终很少有人真正采用且贯彻实施这么简单这么有效的安全投资策略呢?
一句简单的“大多数人根本熬不住”,事实上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本质解读。如果我们有能力穿透表象看透实质的话,就会发现,定投策略的关键,并不在于“定期”,也不在于“定额”,甚至并不在于“长期坚持定投策略”…… 那关键在哪儿?
关键在于:
在开始之前,你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 因为,你的收益 = 公司成长性 × 定投策略效用。
如果事实上该公司的成长性是零,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等同于无;如果最终证明,该公司不仅没有成长,甚至干脆衰落了,那么定投策略的效用事实上等同于放大了损失。
只有对“成长性极强的公司”采用定投策略才是不仅有意义还有“倍增效应”的做法。更为关键得是,这一步做对了,后面就太省事儿了 —— 你甚至不用想“退出策略”,因为退出策略很简单:
只要公司还在成长,就没多大必要退出(或者,没必要退出全部)。
这道理和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评价所谓的“效率”是一样的:
所谓的成功,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是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越倒霉。
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上,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 很多人只不过是肤浅地理解定投策略,而后把注意力放在“定期”和“定额”上,而不是放在“正确地选择成长型公司”上,所以,最终,那简单、有效、安全的“策略”,在他们身上事实上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这事实上是所有投资活动的最关键之处:
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上学的时候,99% 的人做作业(做功课,“do your homework”)是为了“交作业”(即,给别人一个交代)—— 这样的习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给“自己埋了一个雷”,或者说“挖了一个坑”:
他们此生压根就没有过“提前做功课”的习惯…… 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实在不行了才手忙脚乱地补作业”。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可以轻松想象得出来: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投资领域里从一开始就满身背负着“劣势”。
在投资领域里
功课是做给自己的,并且还要在做完之后用自己的资金去“践行”自己的功课…… 而后还要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等待那功课的成绩……
我知道读到这里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早就着急了,脑子里在想:
“那我如何才能更大可能地选择到一个甚至多个更有可能成长的公司呢?”
首先,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投资者都在苦思冥想的问题;其次,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再次,这绝对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写完的东西;然而,更重要的是:
这是你从此一生都必须研究的问题,活到老,研究到老;
即便你已经有了一些“猜想”、“理论”、“定律”,你也要知道它们依然需要不断打磨不断验证不断修订;
最终,你的研究结论,是由你自己负责的。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改变了很多人。这些人起码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一个过去可能完全不当回事儿现在却知道无比重要的习惯:“只字不差地阅读” 。其实,我还有个习惯要灌输给大家:
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地灌输 —— 这是从设计这个栏目时就定下的目标。大家不妨可以想想每一篇末尾的“思考与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我希望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遇到问题时能够靠自己默默地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这是成为“合格投资者”的必备基本素质 —— 仅仅有三百万是没用的,如果连这个基本素质都没有的话。
之前已经给大家留了一个“一年才能完成的作业” —— 每月更新一次股价 。今天的文章之后,该作业再加上两条:
1. 在你的表单里加上定投策略。怎么加?别问我,别问任何人,自己想,自己琢磨,自己总结,自己调整,自己优化……
2. 自己开始思考探索“成长性公司的属性与特质”,同样别问别人,别做伸手党,经过搜索、思考、判断之后,每个月至往表单里添加一个新的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判断会有变化。别急、别怕,反正,用一生的东西,我们都愿意用半生去磨炼。 (一切都可以从 Google 开始…… 我的意思是说,使用 Google 搜索引擎。)
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相信我 —— 但,如此这般一年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大变化的,无论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投资经验都是一样的,定向聚焦的思考必然带来“穿透表象看到实质”的效应能格外地让你感觉到“意外惊喜”(Serendipity)的存在。
今日得到:
1、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低买高卖
2、所谓的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 —— 每周进步一点点也比没进步强出一万倍,因为后面还有“复利效应”。嗯,这也是世人皆知的秘密 ,却也偏偏是绝大多数人就是死活做不到的“秘密”。
3、一切“世人皆知的秘密”之所以最终真的是秘密,是因为那秘密实际上是“如何做到?” 也就是说,WHAT 常常谈不上是秘密,因为其实谁都知道;HOW 才是真正的秘密,只因为“即便把那秘密是什么全都告诉你,你还是很难做到!” —— 换言之,只因为你就是不知道如何做到!
4、“拿来主义”在投资领域里早已证明为“必败”,“伸手党”注定是投资领域里的被捕食者。
5、“定投策略”其实是最好从一开始(甚至尚未开始之前)就知道的,因为它其实不仅适用于购买基金,同样也适用于购买股票;不仅适用于购买单支股票,也适用于购买“一篮子股票”(股票组合);最重要的是,它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投资者 —— 因为它是一种朴素的“避险工具”。
6、所谓的成功,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是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做的事情是错的,效率越高越倒霉
7、如果我们有能力穿透表象看透实质的话,就会发现,定投策略的关键,并不在于“定期”,也不在于“定额”,甚至并不在于“长期坚持定投策略”…… 那关键在哪儿?所有的投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 ——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怎么买,达到什么指标后卖,怎么卖…… 所有这些,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再去“补作业”……
8、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上,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9、“只字不差地阅读” 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思考与行动
1. 还有什么“世人皆知”的秘密?又,为什么这些“秘密”其实很有效但人们却死活不重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只字不差地阅读,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不要做伸手党,每天or每周进步一点点。
因为,知道并不是做到,知易行难;HOW 才是真正的秘密,因为就是不知道如何做到!而在不知道如何做到的情况下,让习惯来支配相比刻意的去找方法来去做到,是更容易的,因为活在当下是人生的一个枷锁,会以为我知道就是我做到了。
2. 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其实很简单,可你就是没做到?想想看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后再琢磨一下,“有没有办法突破?”
01、自己没有做到的有好几个觉得很简单,自己能轻易做到,却没有做到的地方:伸手党,只字不差地阅读,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不要抱怨。
伸手党这个是我的一个惯性价值观,造成自己遇到思考比较难的事情,就会马上想到去找别人索要答案,还觉得自己是谦虚有礼。只字不差地阅读在最近2周做的似乎不够好,因为自己在觉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后,就快速的学习完后完成作业。注意力放在正确的事,本来学习李笑来的课程,是为了让自己学习到更多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更要学会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有的关联,但是最近一周学习投资的知识自己的注意力却放在了一些投资方法,公式上,而不是投资的概念上面。在抱怨这一块,我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完全戒掉,甚至和抱怨的人在一起后,自己抱怨的还很起劲,有刹不住车的趋势。
02、今天仔细的复习了一下智商这篇文章,我发现自己无法把如此简单的道理去做,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对这几个概念清晰的定义,种类,范围,,也没有把这些概念学习精通后,运用到自己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应对这些概念出现的异常情况,自己如何解决没有深入思考。所以,当跳出了自己了解的范围,或者是做的某件事情是是非非 的时候,自己会有侥幸感,这些事情和自己学习的观念无关嘛,先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处理。
03、有办法突破的。最主要的就是调整关注焦点。
首先调整自己的关注焦点,把自己的惯性思维调整关注点到李笑来的清晰的概念和关联上面
其次,不在去关注自己以前是如何想的,曾经的经验是怎样的,把学习到的概念通过不断的试验,试错,不断尝试调整价值观,最终找到最好的价值观
最后,在整个事情上,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做”上,不管将来会不会有更好的,站在当下,做自己当下知道最好的只有自己现在能想到的点。
3. “伸手党”的属性与特质是都有哪些?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伸手党”倾向极为严重?为了“再也不做伸手党”,你必须纠正的行为习惯是什么?
这个好做啊,就找自己的例子就可以了。
看到这个题我就乐了,这不正是我最突出的一点吗?这道题太好做了。
01、“伸手党”的特质最明显的是有3个:第一个特征就是只知道提问,目标很明确,就是想不通过思考就得到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最好就是拿来就能用,像套模板一样不用动脑的那种。第二个特征就是索要资源时毫无礼貌、理直气壮,不会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想问题,自己只抛出一个笼统的问题,也不思考自己这个问题会不会给别人回复添加麻烦;第三个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为提问是谦虚的请教,其实只想要得到答案的行为就是耍赖和偷懒,占用别人宝贵的时间不说,还消费了被请教人宝贵的注意力。第四个特征是看到喜欢的内容就收藏,以为以后能直接拿来用,其实收藏后就没有下文了。我想到了之前对玉莲姐对我指点的内容的收藏,我以为是对她的尊重,还专门告诉她想得到她的肯定。玉莲姐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保存收藏是没有必要的。我当时还不理解,现在终于理解了。我收藏了有什么用呢?那还是只是信息,也是玉莲姐提出的建议。而自己没有去动脑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来改正,如何来提升自己。
02、遇到要深度问题要解答的时候和自己急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伸手党的倾向极为严重,不仅伸手党严重,自己那种放弃的懒惰思维也很严重。玉莲姐是我特别喜欢也是特别崇拜的人,所以,我会觉得玉莲姐建议的肯定比我自己想到的,还有去找到的答案更正确,时不时的会犯这个毛病,问玉莲姐我应该如何做?而且问这些话的时候不过脑子,自己都没有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也没有复习相应的概念,更没有思考自己是哪个最关键的地方被难住了,张口就请教。
03、为了“再也不做伸手党”,我必须纠正的行为习惯是,调整关注焦点,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每次遇到想要伸手索要答案的时候,让自己最多的关注是自己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能做什么,而不是找谁索取什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来解决它,找到答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需要怎样的能力,再用行动去试错,归纳总结,再试错,再总结,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