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书影君
一位好友,最近送给我一本书。
书的内容,是他妻子家族中一位晚辈侄儿,花费两年时间,通过整理记录自己爷爷的口述,回顾了老人家平凡的一生。
作者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写到,"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爷爷,也送给我即将诞生的孩子。希望后人可以从祖辈的平凡生活中,寻找到幸福的真谛。"
书中的内容,记录的非常翔实丰富。从老人家少年求学、工作成家,一直记录到晚年退休、含饴弄孙。
整本书中,虽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个人奋斗励志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剧情,但就是在老人平凡普通的一生中,我看到了幸福原本的样子。
在历史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分类叫做微观史学。
研究者把关注点,从波澜壮阔的国家变迁、王朝兴替,转向了个体的普通生活。
而研究的对象,也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成了普通百姓、布衣凡人。
这种于微观之中的历史,虽有其局限性,却更为鲜活。而透过小人物的平凡一生,亦可感悟隐藏在其背后的时代变迁。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器材的便捷,普通百姓越来越热衷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着私人生活的枝叶藤蔓。
人们的关注目光,从光芒耀眼的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巨贾首富身上,逐渐转移回到自己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
最近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四个春天》,就是其中的代表。
01
导演陆庆屹,是一个居住北京近20年的北漂。
他的老家,在贵州南部独山县一个名叫麻尾的小镇,小镇上只有一条街,和一条小溪相伴,安静地坐落在狭长的山谷之间。
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导致陆庆屹的性格孤僻,总爱一个人独处。
在北京飘荡时,陆庆屹频繁换过许多工作,但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也没有成家。
2008年,陆庆屹买了一部相机,开始拍摄照片。
在搞摄影的这段时期,他在取景框中,感悟到世界的变化虽然缓慢,但如果人们用心去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因为拍照,陆庆屹的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沉静下来,不再如从前那般随意决定,任性而为,处处与生活较劲儿了。
那时候,陆庆屹在豆瓣上开了一个账号,用照片的形式记录自己贵州老家的街道和邻居,并为那个相册起名为《回家》。
没想到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照片,却引起了反响强烈。
看着读者们络绎不绝的留言,陆庆屹开始在离开家乡20年之后,重新反思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2013年,陆庆屹购买了一部具有摄像功能的照相机,开始利用每年春节回家的机会,自觉地记录起父母的日常琐碎生活。
两年之后,又因为偶然听到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一句话,让他觉得应该从一个导演的角度,以拍摄一部影片的高度,来审视自己拍摄父母生活这个行为的意义。
于是他购买各种关于电影拍摄的专业书籍,到豆瓣上寻找各种技术类帖子,并逐渐提高了自己掌控一部影片的能力。
2016年,陆庆屹回家过年,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后,他决定加快自己制作这部影片的步伐。
面对一个月才能看完的海量拍摄素材,陆庆屹在自己北京那间没有空调和暖气、冬凉夏热的出租屋内,剪辑了20个月的时间,最终形成了这部公映版本的《四个春天》。
这部纪录片,也是他送给父母的礼物。
02
陆庆屹家乡的小镇,附近的少数民族村寨非常多,混居着布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而这些民族擅长歌舞,尤其喜欢唱山歌。这样的特点也显现在陆庆屹的父母身上。
陆庆屹的父母,都是镇上中学的教师。
父亲陆运坤,一位性格儒雅的物理教师。
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会弹奏二十多种乐器。小提琴、二胡、手风琴、口琴,甚至还有不常见的锯琴,到他手里都能演奏出美妙乐曲。
他还酷爱视频拍摄和剪辑,在这部纪录片中,就穿插进了老人于1997年拍摄的家庭录像,并配有画外音解说和背景音乐。
母亲李桂贤,是一位性格豪爽的干练女性。
她能歌善舞,最爱唱山歌和《青年圆舞曲》,做饭时、缝纫时,兴致所至,张嘴就来,同时还翩翩起舞。
她在当地的山歌界很有名,也经常在一些红白喜事上唱歌助阵。
老两口对于音乐,有一种异乎常人的痴迷。
1999年,家中意外着过一场大火之后,父亲也是从灰烬中,先找出了自己的小提琴,独自在天井井台上拉了起来。
或许,在面对灾难困苦的时候,只有音乐,才能安抚他的内心吧。
陆庆屹觉得,正是有音乐的陪伴,父母的生命力才如此之旺盛。
陆庆屹的家庭称不上书香门第,但却有一种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特追求。
老两口1963年结婚,结婚时,家里非常穷,甚至连一口锅都没有,结婚时欠下的债,断断续续一直到1995年才全部还完。
但老两口却在很年轻的时候,便习惯用照片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他们尽管经济拮据,但总会想方设法地攒一些钱,每年寒暑假时,到镇上的照相馆拍全家福。
陆庆屹兄弟二人,还有一个姐姐。
哥哥陆庆松是个神童,10岁就考上了大学,现在在杭州工作生活。
姐姐陆庆伟,也是早早的就去外地求学,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东北。
三个孩子,分散在中国三个地方居住生活,而家乡的老屋里,就只有父母老两口相伴。这就是《四个春天》的背景底色。
03
因为陆庆屹有摄影的功底,所以纪录片中的画面构图,也就不自觉地带上了精心布置的味道。
而记录的内容,都是在春节前后,老两口熏腊肠、采中药、拉琴唱歌、准备年夜饭、亲戚来访、种花养草等等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
纪录片拍摄时采取同期录音,画面中最多的背景声音,就是鸟鸣和鸡叫。
这种混合着泥土芬芳气息的自然之音,使我始终沉浸在一幅中国普通乡村的图景之中。
有人看过纪录片之后,感觉没意思。
认为片中就是普通百姓的普通日常生活,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吸引眼球的人际冲突,还不如一些都市综艺节目看得过瘾。
至少那里面总是会有亲人反目、婆媳不和、兄弟动手、父子成仇的花边新闻。
我承认,若从观赏性和八卦性这些角度来评价,《四个春天》确实是一部平淡如水的影视作品。
但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身处其中的真实生活吗?
假若观众能用心体会,便可发现《四个春天》中许多看似随意普通的镜头中,其实隐藏着导演陆庆屹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拍摄对象彼此相互勾连的意象伏笔。
比如影片中有两个一直贯穿始终的拍摄主题。
一个是陆家每年春节都会有的祭祖仪式。
虽然只是在客厅中一张简陋的八仙桌之上,摆着牌位与贡品,虽然每次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拍摄。
但父母与孩子们,在每一年春节的固定时间,面对祖先的磕头跪拜,祈求保佑平安的态度,却是认真而严肃的。
另一个就是每年春天都会飞到陆庆屹家屋檐下的燕子。
老两口总是在燕子飞来时,笑眯眯地仰头观察,感受着燕子一家带来的希望与喜悦。
祭祖与春燕,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拍摄对象,其实暗含了"生命的诞生与延续"这个意义重大的主题。
当游子们把习惯投射向远方的目光,重新聚焦到家乡和父母身上,并在其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时,这才是这部纪录片最为精彩的地方。
不知来路,又谈何归程?
04
在《四个春天》中,唯一令观众产生情感波澜的,恐怕就是陆庆屹的姐姐陆庆伟因病去世这段情节。
从父母上山采药开始,姐姐的病情就在影片中埋下了伏笔。到后来许多家人闲谈的场景中,透过父母含糊其辞的只言片语,又能分析判断出姐姐身患重疾。
但性格开朗的姐姐,在陆庆屹的镜头中,又总是手比V字,满脸带笑的开心状态。
姐姐第一次在片中出场,就是她从东北回到老家,在饭桌上大笑着给父母讲述自己在火车上的偶遇。
一位中年男人与她搭讪,问她是不是80后,还说年轻人现在考大学好考了,不像他们60后那个时候,大学不好考。后来还把弟弟陆庆屹错当成了她的老公。
讲述这段故事时,姐姐笑得前仰后合,也可以看出她的得意。
她的真实年龄,其实也是60后,甚至比那个搭讪的男子还要大四岁。
她既为自己显得年轻而高兴,也为自己能在80年代就考上大学而自豪。
姐姐的性格,在陆家姐弟三人中,恐怕是最阳光开朗的,就如同她的母亲一样。
相反,兄弟二人的性格,又都像了父亲,内敛、内秀、不善言谈。
陆庆屹在演讲中就说,我们家的女人都很能干厉害,而我们家的男人,都很没主意。
但命运,却总是不公平的。
片中有许多姐姐在医院临终时痛苦不堪的镜头,也有姐姐葬礼时的悲伤画面。
陆庆屹作为家人生活的记录者,始终保持着自己情绪的克制,态度的中立。
姐姐的葬礼上,陆庆屹没有将镜头对准悲伤的父母,也没有拍摄家人痛哭流涕的画面。
相反,他将镜头,对准了三个唱孝歌的同村村民,时间长达一分钟。
直到葬礼结束,姐姐的遗像摆回家中,侄儿给母亲磕头时,我才感觉到摄像镜头的抖动,听到陆庆屹在镜头后压抑着的哭声。
失去女儿的悲痛,在接下来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与情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
此后一年半的时间,老两口脸上少了笑容,也听不到他俩的歌声和琴声。
05
女儿不在了,老两口也在思考着生离死别的问题。
妈妈一次对陆庆屹说,"我和你爸都想到了这个问题,我能陪他几天是几天,能陪他几年是几年。如果我不在了,这么大一个屋子,你爸爸一个人怎么过?"
说着,她开始用一块手巾擦拭着自己的眼角。
亲人走了,但生活还要继续啊。
身为劳动者,老两口对土地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当年他们结婚时,因为家里条件极度困难,于是老两口借了两把锤子,在自家的屋后砸石开山,硬硬地敲出了两块地,种上庄稼来养家糊口。
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在女儿墓地旁边的空地上,老两口不但修整土地种了辣椒,防止牛来吃草,还种上了桃树,以使女儿的墓前桃花遍地。
这种对于土地的依恋与利用,就是中国农民的朴实本能,他们将土地视为自己生命的来源,和最终的归宿。
两年之后的第四个春天,老两口再一次相互搀扶着来到女儿坟前,松土浇水,除草整地。
在干完活之后,老两口面对着眼前的群山,又展开了歌喉,唱起了那首《青年圆舞曲》。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
歌声悠扬,穿山越谷。
06
父亲开始学习养蜜蜂并沉迷其中,每天围在蜂箱边打转,母亲打趣地说,“你对待蜜蜂就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
陆庆屹教父母使用微信的语音聊天,老两口面对面,还拿着手机聊着语音。当他们听到手机中传出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时,笑的前仰后合。
父亲又重新拿出落满灰尘的竹笛,悠扬的笛声,传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那一刻,悲伤已远,生活的溪水,重新又欢快地流淌起来。
看过纪录片之后,我在片中老两口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里,感受到了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和隐藏其中的平凡幸福。
于细微之处见到伟大,在平凡之中看到幸福。
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享有的真实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