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个体产生的一瞬间,就注定终有一日的泯灭。万千愁绪见于离,我反复问自己,离别的意义是什么。
当平行变成相交,分离也随之诞生。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无不体现“离”之难。人生之苦,苦于难离。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母亲和胎儿结束了两人一体的时光。当啼哭声响起,意味着一个独立个体的诞生,也象征着和母亲的告别仪式。
孩童时父母的每一次出差;学生时每一次返校;成年后每一次离家。因为爱,我们相聚一起,因为爱,我们难以分离。
分手,离婚,分娩,离乡....社会关系将你我构筑,也终将把你我剥离。陌生人之间断不可能有离别。
目前为止我经历过三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分别。
第一次,是朋友的长辈去世。那位老人经常来我家做客,每次都会拿一些特产来。去世的几个月前,我还和她打过招呼,她邀请我去家里吃饭。你看,分离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让人措手不及难以置信。无数次我都在想,会不会某天走在路上,又碰到了呢。
第二次,是异乡求学。选择外省的原因,是想离家远一点,让自己更加独立。开学前一周,全家老小开着车,带着满满一后备箱的东西送我到学校,帮我安置好一切。
分别时,父母长辈都笑着叮嘱我“照顾好自己”,我笑着答应。但转身的一瞬,我感到鼻头微酸,眼眶温热。周围的人熙熙攘攘,而我独自走在路上。我悄悄回头看了一眼,试图伸手抓住车溜走的影子。那个离别的下午,恐怕我此生难忘。
离家百公里,假期我都会选择回去。在这一次次家与学校的往返途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家。这时,我才发现细小之处皆是家人之爱。
不辞辛苦,几乎每次的从车站接送我,这是贴心的爱;假期清晨的一通电话闹钟,叮嘱我起床吃早饭,这是苦恼的爱;冬天的早晨,拿着保温饭盒带早饭给我,这是感动的爱。爱让人难舍难分。
久别相聚再离开更让我懂得离别的意义——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天。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日子正在以光速逃走。
第三次,是亲人的离世。住院时,家人们心中都知晓时日无多,但在他面前,都轻松玩笑着,给他最大的鼓励。后来医院也拒收了,只好在家中治疗,请医生按摩。我去看望时,他还笑着向我展示他的进步,谈不远的将来。
我不知道下次相见是何时,却隐约觉得这次相聚恐怕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有交流的见面。我感到悲怆。
再见,已是冷冰冰的。外面喧闹的仪式,似乎在诉说着生前的成就。屋内静的可以听到蜡烛火焰燃烧的声音。大家都低着头跪在地上,缄默是对他最大的敬意。终于,死亡将我们彻底分离。
到今天,那样的画面依然深刻在我的脑中,像帧帧电影循环播放。所谓离别,原来就是反复练习的测试题。在路尽处,只愿我们不留遗憾,可以笑着回头说一句:有缘再会。
我们都应有足够的自知力,意识到经历过的、即将面临的以及未来会遇到的分离。我们都应明白,某些联系在建立之初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比如师生,比如亲子。这样的关系是特殊的。
人们往往在面临失去时感到痛苦。因为我们对分离产生恐惧心理,当二次经历分离时,过去习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会被激发出来。
分别时,我们总感到身体的一部分被抽离。那是因为在个体自我图式的建立中,他人对个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体主观认为,建构关系的过程是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吸收”。所以当一段关系终结时,个体就会产生“不完整感”。即“每一次重大的告别都伴随着一部分自我的死去”。(自我图式: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所谓离别,就是摒弃不完整感,向过去说拜拜。
当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是“极简主义”,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断舍离。所谓断舍离,就是断绝不需要、舍弃多余且脱离执念。无论物品还是男友,离别时都要干脆。
网络上经常有类似视频:一个人的家中不过十来件物品,偌大的房间空空如也。在感慨的同时,回顾我们生活的痕迹——周遭满满的、凌乱无序的物品。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
试问,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它们道别呢?
在这个以占有更多物质和资源为荣的时代里,我们不断的得到东西,所以从不思考它存在的价值。“被埋没而忽略掉的不需要的物品,通过筛选得以被发现,这就是妄想购物”。
实际上,“大多数东西,有了会很好,没有也无妨”。当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就是不需要。做到离,要舍弃无用之物,更要控制欲的衍生。添置一件新的,势必要扔掉旧的。
我们是否应该明确what I want和what I need的区别。断舍离,就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所谓离别,就是整理生活的楔子。占有是相互的,你所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做好人生的加减法,也许会活得更加快乐。
原创文章 禁止转载
如有需要请私信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