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把一本书读完,你也太急于求成了吧!这说明你态度不端正,书要慢慢读。
这个念头不对,“急于求成”在你这是什么概念?你所认为的急于求成在这个想法里传递的意思是:你完整读一本书是不可能的,你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而后给自己找借口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你看我就是做不到嘛,要是一口气读完它是不可能的嘛!而事实是我原本有机会在一开始遇到《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就把它读到截止的最后一节。现在我把它拖到112天之后才决心读完它。在此之前还想当然地认为:我一口气读完它是态度不端正。还自己为是地认为:我要慢慢读完,这样才显得我对它足够重视,这也能证明我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显得”,“证明”——这两个想当然的词汇,不经思考的词汇,现在看来是有多么害人。
事实上,我原本可以有机会早早读完,不断践行,不断深入啊,读完之后你可以做更多的啊,想到复习就复习,现在还在拖延,不停给自己找借口。
我想当然的念头:
“放假一个多月之内,我能把《病理学》这本书读一半就很不错了。”
我想当然地以为这就很不错了,还安慰自己要基于现状来考虑,不要痴心妄想!还觉得我自己挺“现实”,可是这完全是给自己设置障碍啊!本来你可以一路前进,但基于你自己设置的限制,认为读完一半是上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松懈,认为自己在只能搞定这么多,又在自欺欺人,实际上你原本可以更好,只是你放弃了。
想当然地念头:
“读完这几本书,这也太多了吧!”
基于这样的懒惰想法产生的行为,怎么谈进步呢?
想当然地念头:
“放假在家我可以不用那么要求自己!”
好蠢,把在学校的我,和放假的我区分开来。主要是对“放假”、“学习”、“读书”的概念不清造成的。把它们之间不恰当地关联起来。想当然地认为:在学校要好好学习,而放假可以好好学,也可以敷衍自己、松懈自己,欺骗自己也还可以,甚至可以不学习。主动放弃在学校的一切积累与思考方式:比如:这件对我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我可以不做,因为我在家里,我不需要那样对待自己。我也不会想办法让自己愿意去做,虽然我清楚知道办法是什么,但在家对付自己时就是不用上。
这是我概念间不必要地、错误地关联造成的价值观模糊,行动上的错误。
把学习与环境不恰当地关联,想当然地接受、认为、证明环境影响我的学习。那个念头是:没有学校那样的环境,我做不到自律。我在家就是做不到像学校一样地自律。
这个观念不对!不管你人深处何种环境,在学习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现在你的行为就是在向你的陈旧观念妥协,也就是用行动证明你自己这句话是对的。而后大脑故意放纵自己,行动上也会相应地松懈。你还是你,不管你在哪儿,你都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怎么样生活,你不必为了与外部松懈的环境一致而改变你自己良好的习惯。
在哪儿你都有选择的机会,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选,必须选。
这个观念要被升级: “放假可以学习,也可以不学习。”
放假与学习没有关系,寒暑假的概念是用来约束企业的,难到放假了大学生应该也放假?也就是不学习?错!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从小被这样的概念影响:“想当然地认为放假就不用应该学习!”
天呐,把放假与学习关联起来简直太可怕了,这样的组合在行动上表现为:放假坚决不学习,在学校里拼命觉得时间不够用,压缩时间。还在莫名其妙为什么别人学会那么多东西,不都放假了嘛?怎么做到的呢?
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简直太可怕了,我不要放弃积累,我要保证每天的积累正的。不然,在未来回头看到时候后悔莫及:“要是我当初……就好了”,原本你可以,事实上却没有行动,这太可怕了。
当我看到《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写到:“2010年,调查深圳中学的学生,他们每年平均读50本以上的英文书,已经习惯了,一周一本,觉得很自然。”而我还在觉得:40多天把一本《病理学》读1/2就不错了的时候,难道我不该反思:这不经意的念头,这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差别所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吗?我还在被自己给限制住,而另外一些人呢?根本不是这样想的,他人认为很正常的事,在你这里就变得:哇,好牛,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呢?可能我一辈子做不到吧!这样想当然地想法就这样把自己限制住。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马上开始积累,马上开始行动才是关键。我也不会仔细想想:他们的做到也是一开始积累的。我更不知道,我也可以做到!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怎么会有目标,那又怎么没会有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以及之后展开的行动呢?只会向自己证明:你看,我做不到吧!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那还假装每天都进步干嘛呢?
行为改正:
清除掉:“放假学习”,与在“学校学习”这个概念以及不恰当的关联——把“学习”与“放假”、“上学”关联起来。不存在:在学校上学时的“学习”,也不存在放假“学习”这样错误的概念。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本书,你完全有可能不需要花费40天才读1/2,你完全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通过持续地注意力投入,挑出每章的概念,理解书本的框架。——挑出每章的概念,理解框架这件事在期末复习时已经做过,事实证明我可以把以为很难的《生物化学》搞定,把以为很复杂的预防医学搞定。理解框架之后要关注的是其中要仔细琢磨的概念。这不就是首先掌握“最少必要知识”,而后不断打磨、内化、应用、生产的过程吗?我怎么就忘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