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我的高中同学。高考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大学,时不时还会联系。昨天我们在闲聊的时候,她跟我说起了她最近的烦恼。这件事关系到她的舍友。
A和这位舍友B一直以来相处还不错,她也跟她说过很多心里话,包括自己的家庭关系、对未来(大学毕业后)的计划等。但就在前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让A很不舒服的事。这件事说大也不大,其实就是一件小事。这就是很常见的但一旦出现会让人极度反感的“贴标签”事件。
前一段时间,A和朋友想参加一个舞蹈比赛。她们的舞蹈时长大约5分钟,她们选择了两首歌,想把它们剪接在一起。但问题来了,她们俩谁也不会剪接。A只好找了一个学长帮忙,学长很热心地(不停地问A还有没有啥要求?)按照A的要求剪接了几次但技术真心......你懂的。期间,A一直心怀愧疚,既不好意思提要求但也不想降低对背景音乐的标准。折腾了好几次后,A不想再麻烦学长剪接,于是打算用他做最终好的背景音乐。经过这次的事后,A打算自学音频剪接。于是她问了学长,学长热情地(...)推荐了几个软件给她。
在几天后,她在宿舍和B闲聊的时候讲到了自学的问题。“一开始我问她,她男朋友会不会剪接”,A对我说,“她说他不会。然后又问我问这个干嘛。”“我说我想自学,希望会的人能推荐给我一些好的软件。我还说以为男生一般都会剪接什么的。”(好吧,我也不知道A这个想法从哪来的...)B说当然不是所有男生都会剪接啊。然后......B接着说,她还以为A要找人帮忙剪音频,如果只是自学,A可以去网上自学,随便下几个软件试试。“你一直都在选来选去,永远不迈出那一步有什么用呢?”A对我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太舒服了。
按照一般的对话,B在说完她的建议“A可以去网上自学”,这个话题就到此结束了。但是B又来了一句judge的话,“你这样选来选去,永远不迈出那一步有什么用呢”。这是我们平时在谈话时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别人的所谓了解做出主观判断。我把这类人叫做“主观判断者”。
你以为对他人很了解,其实有多了解呢?就凭你们一起生活的时间长?(多长叫长?)就因为她和你说过几句心里话?人是无时无刻变化的,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变化(明显,直观),更多的是心理上(隐性)的变化。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我们的朋友一直在我们身边,貌似没有什么变化。其实,那只是一种静止的假象,她内心的惊涛骇浪只有自己知道。现在,你还觉得你了解那个熟悉的人吗?他在所谓“不熟悉的人”面前只呈现了某一面,和你呆的时间稍长,呈现的更多面一些,但那不是他的全部。她呈现在你面前的某些面还时不时地发生你可能还未察觉的变化,千万不要以为你眼中的“她”就是“她”。每个人都还未能清晰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认识”她/他?
B在上述谈话中还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自行补充”。综上,A只是问B有没有合适的软件推荐,B怎么就得出了“选来选去”以及“永远不迈出那一步”这两个结论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我们每对别人说出一句jugde的话都需要证据支撑。特别是当我们使用这种“x来x去”“永远”强调次数以及时间广度的词。从A的叙述来看,她并没有过多的在B可见或可知范围内多次(个人认为:大于3次)问同一个人或不同人有关音频自学软件的问题,A也没有花上十天半个月一直在纠结要用哪种软件。所以我认为,B关于A的那两个观点,完全来自于她自己的过去个人经验以及对A以往的印象。“主观判断”。
B还火上浇油地来了一句“你不觉得你这样太麻烦别人了吗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我觉得你就像你那个学姐说过的你的问题太多了...”wtf,A只是问了个推荐音频软件的问题,后续是怎么来的?好吧......A你可以拉黑她了。简直不能忍。
最后总结下,与人谈话,千万别乱给意见,别人没要求你给意见;千万千万别主观判断,自以为了解别人,随意乱贴标签“你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你这样太丑了”“你这样太麻烦别人了”......
ps:跟有男票的朋友聊天最好不要轻易涉及,免得让朋友以为有被挖墙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