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有限的生命时空欲探无涯学海之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似乎不合常理,但“活到老学到老”的警世之语,更多关注的是生活在现世社会的生命存在。从学理上说,庄周所言不无道理;但从人生在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义理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涉足杏坛的时间将近而立之年的年限,但与已过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人相比,自己还算得上正值青壮年,还只能是毛头小伙子。不论是从阅历,还是从人生积累的经验看,在一群老年人面前,自己顶多只能是青涩尚未褪尽之人。因为年龄的悬殊,加上其他方面存在很大的落差,当站在讲台上面对他们时,真的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他们接触的增多,这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慢慢地消解,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这些老人勤奋好学精神的敬佩。
可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让他们放弃居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带着一整套学习用具走进了教室。对他们而言,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年代,亲历过不同寻常的时代风雨的洗礼,他们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更深。正是因为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人生磨砺,所以站在当下时,他们更珍惜现在所拥有。时代的原因,让他们在正值人生黄金时期时遇到了凄风苦雨的侵蚀,使他们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兮时兮不再来,时间车轮的碾压让他们从风华正茂走向了步履蹒跚,茂密的青丝变成了稀疏的白霜。追忆似水流年,他们清楚身处夕阳的年龄自己应该做什么。正是这样,他们才逼迫自己似小学生般“正襟危坐”在教室之内,以反应稍显迟缓的思维听着似懂非懂的内容。
一节课的时间对于身体健硕的年轻人和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孩子来说不算太长,可是对龙钟的老人而言则是漫长的。长时间在座位上手脑并用,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也许是他们年轻时吃的苦太多,所以一节课下来他们仍然精神矍铄,没有显现出丝毫的疲惫之感。身为年轻的“小老师”看到一群“老学生”如此的表现,一丝惭怍之意慢慢从心底深处产生。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最起码都是三代之家,有的可能已经是四代,甚至五代。按照惯常的思维,既然儿孙绕膝,他们本应该在家安享晚年,不需要自找罪受。可是,他们选择了“不走寻常路”,重新做起了小学生。在社会公共休闲设施不完备的当下,很多已经完成任务的老人多是选择独居在家,或以麻将为伴的生活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光。对他们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事关每一个人的开门七件事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就无需在外面抛头露面。如果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老老实实地打发自己的余生。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也是人之常情。而一群老者放弃清静的家居生活,走进教室重新拿起书本,重新像学生般睁着昏花的眼睛注视着黑板,用不太灵敏的听觉从老师那里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再认认真真地把有用的新东西写在自备的笔记本上。姑且不言他们收获了多少,但就他们那份认真专注的态度足以让人动容。
在学习成为处在本该学习的年龄的人的负担,被认为是苦差事的当下,这些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能够放下俗世生活中琐琐碎碎的活计,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不管他们是否有收获,起码可以看出他们对学习的重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或者失去了才意识到其的弥足珍贵。正是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才会以 “亡羊补牢”的精神尽量去弥补,即使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所获,但是为了减轻缺憾感,努力了,争取了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据实而论,古代诗词本身就是非常艰深难懂的东西。时间的久远,加上解构文本的体式独特,如果不是“术业有专攻”是很难入其门的。对很多学习者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不懂比较复杂的古诗词,不要说去自主性的创作了。即使似懂非懂,甚或压根不懂,但是他们仍然以极大的耐心专注地听着讲解。对他们来说,坐在教室里不在于学习了多少东西,在于寻找那种在本该享受的年龄所失去的感觉。这份感觉不同的人生经历,投注的心理期许不同。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只要体验到了,心里感到熨帖,就是最好的慰藉。
没有意外,每一个人都会正常地老去,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铁律。老之将至时是沉浸在对过往依依不舍的眷恋之中,还是放眼当下只争朝夕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会影响到余生的生活质量与色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书写的是豪气。对这群“老学生”而言,他们也许有“鸿鹄之志”,当错过了本应该搭乘的专列,他们只能坦然地面对现实。逝去的已经无法追回,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好好地把自己的晚年经营好。尽管形式的成分多于内容的东西,但做一位行走的旅者,就能够欣赏到更多的风景,纵使只是近黄昏,但无限好的夕阳与孤鹜相衬,遒劲的松柏与淡淡的菊花相谐,恬淡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