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芳华》的电影影评有很多,今天我想从父母那代人,谈一谈芳华。
作为80/90一代,我们总说父母不理解我们,其实我们的那些青春啊,父母的芳华里都有。
“哎呀,你懂什么啊,年轻人你又不懂”,青春期里的我们总抱怨父母不懂,蛮横的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并没有青春。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父母那代人的青春才真的是回味无穷,因为烙满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和味道。
小刚导演说:他非常怀念在文工团的日子,一直想拍这样一部片子。所以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也让所有年轻演员同吃同住同排练,找到那时候的集体主义感觉。
想起了我的父母,父母的青春时光都是在乡下度过的,后来常听他们讲的就是,那时候大家都是集体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搞生产、挣工分,每天放学后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赶紧去生产队里帮忙干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谁也不会抱怨一句不好,因为那是属于那个年代集体主义生活的惯性。
电影里文工团的日子也是一样,所以在文工团解散时,所有人集体唱着歌并泪流满面时,那个场景还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因为他们要送别的岂止只是文工团的战友,他们送别的是一代人的青春。
谈完了青春,再来谈谈父母爱情。
影片中关于感情的戏码,纠结了暗恋、背叛、隐忍、势利等等,冯导几条线就描绘清楚了一代人的情感,或许应该说是几代人的情感,因为我们的爱情,不也就是这些元素组成的吗,怎样都跳脱不出这个圈子。
刘峰爱着林丁丁,林丁丁却只是喜欢暧昧、并虚荣的享受着所有男人对他的好;何小萍受尽排挤,却始终感念着刘峰的善良与纯粹;穗子爱着陈灿,然后却只因一句“我们更门当户对”便被好朋友郝淑雯占了先机。
父母这代人的感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容易因为隐忍和压抑而难以得到彻底的解放。他们有的人还是被传统观念捆绑不能自由选择婚姻,有的人并没有把恋爱看的最重要,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所以才会直到现在,当80/90的一代迟迟不结婚时,还是会受到来自绝大多数父母的念叨,这是那些并不开放的观念所沉淀下来的惯性。但是我们所经历的情感波澜,父母也有,只是他们更隐忍罢了,而他们的那些青春情感却也并不比我们喜欢的海誓山盟、轰轰烈烈来的无趣。
最后想聊聊理想。
我觉得理想是《芳华》虽没有明说却贯穿始终的精髓,刘峰的理想是做一个纯粹的好人,他帮助别人从不计较得失,他每次从北京回文工团都会给家在北京的文工团团友带东西,要知道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受排挤之后他也渴望成为一个英雄,所以其参战后并不惧怕死亡、甚至渴望牺牲。
何小萍的理想是让“劳改”的父亲以自己为傲,在文工团里跳A角,跳舞自始至终都是她灵魂里最重要的东西,所以疯掉之后因为一只独舞才让她恢复正常。
宁政委的理想或许就是照顾好文工团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凝聚文工团的精气神……
每个人在其中其实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热烈且纯粹的追逐着自己的理想,而这份属于芳华里的理想和激情,最为动人。
其实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它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虽然《芳华》拍的是属于父母一代人的,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理想、爱情的激情,却不会因时代而有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