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14天改变计划”课程学习后,为百度前副总裁、知名营销人李叫兽营销课程学习笔记。
一,建立营销思考框架要因城施策。
营销人员往往会碰到这么一种问题,同样一种类型的文案,为什么在有些产品推广就能大获成功,而自己的却效果平平?一个新产品推出来,到底应该先做客户调研,品牌营销,还是渠道推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营销人只能局部,没有把消费者、产品、推广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而想要思考全面,你需要建立一整套营销思考框架。
营销最终的环节,一定是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最终的话语权,永远是在消费者手上,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李教授给出了一个模型,从消费者的角色出发,在做购买选择前,一般是听从三方面的信息————听自己的、听品牌的、听别人的。
听自己的,是指消费者会选择过去自己的偏好来购买,比如按照习惯、观念等当面来做选择。
听品牌的,是指消费者依据外部营销内容做参考,比如选择大品牌、广告最多,特定价位或者明星代言等因素来购买。
听别人的,是指消费者根据第三方力量来选择,比如听朋友推荐,网上测评,新闻报告,用户评价等内容。
消费者往往会收到来自自己、品牌、他人共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产品属性不同,在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他们默认参考的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做相同的营销,类似的套路在不同产品身上,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也就解答了开头的问题)
不要尝试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而是要根据 “什么影响了顾客的选择” 来制定你的营销策略,这是李叫兽给出的第一个观点。
二,不同产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具体来说,如何根据这个模型来选择营销侧重点呢?
不同产品,属性不同,这三种力量在消费者心中影响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第一种,消费者习惯听自己的,也就是主要受到过去偏好力量的影响。
比如大米粮油,茶叶,内衣,床单,家具,果蔬生鲜等产品,消费者购买时更多会选择听自己的,此类产品有共性点是非常难以跨文化传播,一般会有如下特点:
1)决策重要性很低
2)用户有明显的感官偏好
3)是别人的经验不可靠
对于这一类产品,常用的广告推销手段就会失灵,花很多钱在品牌形象文案口碑,销量,公关等领域进行推广,取得的营销效果往往很一般。
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4个方面去考虑做营销:
改变归类。
把产品放到其他的类别里面去进行推广。
比如,最开始咖啡在中国推出的时候,咖啡公司主打是作为礼品送人,脑白金也是如此,广告文案“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是这个原因。作为营养补品,你往往需要给出更多数据证明产品有效,而作为礼品进行推广,消费者就不那么在意效果了,他更在意礼品送出去,有没有社交价值。
渠道品牌。
不主打产品生产品牌,而资源投放做渠道品牌。
生产者很难建立品牌,而渠道不一样。比如红星美凯龙,宜家等。他们不主推好的生产厂家,但是,专注做渠道品牌。让消费者更关注,这一类产品买的时候应该去哪里买?而不是买什么品牌。
引流品牌。
用另外一个有名的产品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然后引流导入。
啊,比如有机大米,有机蔬菜很难直接建立品牌就尝试做一个某某轻食沙拉,某某健身餐品牌的方式,来引导消费者去消费自己的产品。
利用偏好。
利用消费者过去经验中发现的某个不合理现象,来引导他们消费产品。
这四条从上往下,营销难度逐渐增大,效果逐渐降低,因此,最上面的改变规律这一方法一般是营销侧重点的最佳选择。
第二种,消费者不是只听自己的,还会受到营销力量的影响,也就是他们会参考品牌方给出的信息来做购买决策。
常见方法:品牌形象塑造、感人文案、品牌认同感、文化式营销、独特市场定位、原产地营销、代言人推荐等。
大部分快消品、服装、包包、创意礼品这一类的产品做品牌营销会更管用,效果更明显。此类产品一般具有如下特性:
偏好不明确。
比如以前消费者不知道具体的概念,在类产品上没有太多消费经验。瓜子二手车主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时尚产品主打“穿上它,你是时尚达人”等就是这个思路。
第三方参考价值较低。
比如饮料,王老吉推出时主打“”怕上火,喝王老吉”,购买时,消费者往往不会挨个去问亲戚朋友,这个饮料是否能降火,更多的是直接选择自己体验,他们的心态一般是,降火如果有效,就接着卖,没有效果,下次就不买了。
决策不重要。
类似买饮料或高频消费的,一次性小物件。产品单价往往较低,消费决策比较简单。
有无质量以外的其他购买动机。
除了消费产品本身,还有其他促使我消费的因素,比如星巴克咖啡在推广时,除了主打咖啡,还主打有逼格有品位的社交形象,促使消费者消费。
对于这一类用户会听品牌方信息的产品,广告具体起的作用是什么?营销可以做什么呢?一般有4个路径:
1)匹配需求。
推广产品营销定位,使其成为消费者需求的首要代表。比如王老吉怕上火,累了饿了喝香飘飘,经常用脑喝6个核桃。
2)形象包装。
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普通的运动鞋穿着没感觉,但是,根据耐克广告,你穿上耐克运动鞋运动就会感觉受到激励,just do it。
3)提示消费。
做提示性的营销,比如可口可乐广告里的一个场景,你想买饮料时,某东西突然提醒你要喝可口可乐。
4)释放信号。(这一点容易被营销人忽略)
暗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公司产品有什么特点。比如投央视广告,暗示告诉消费者公司资本实力很强,穿上奢侈品衣服,暗示周围的人我很有钱。
这一个方法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应用这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常见。比如,羚羊被豹子追逐时,除了奔跑之外,它还会不停的跳跃,这一行为也是在暗示我很有体力,所以猎豹你应该去追其他好追的动物。
企业在广告当中能释放的信号,一般分为三大类:
能力信号。
暗示我很有能力,大部分广告都属于这一类。比如劲霸男装,唯一入选巴黎卢浮宫的中国男装,某某啤酒,唯一入选钓鱼岛的贵宾招待专用酒。还有众多90年代的央视广告,都在释放公司很有实力的信号。
用心信号。
但是我的产品公司非常专注用心,适用于对专业程度要求不那么高的产品。比如今日头条的文案是——今天车上好多人,看今日头条。为了表达他懂你,广告语就把日常生活描述出来,暗示消费者我很用心在帮你做内容推送。
决心信号。
暗示消费者,我全力以赴在做这件事情。计划,比如,放弃某某好处专门做某件事。公众头条号上面众多“放弃百万年薪职位,只为了创业/做产品/服务”的这一类广告文章,都是这个思路。
这一类产品做广告时,营销人员一定不要忘了问自己,你在释放哪一类信号?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品牌营销的力量正在逐渐减弱,单纯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营销效果也在减弱。这也就引出了最后的一种影响消费者的力量——第三方力量。
第三种,第三方力量影响消费者决策
比如三方评测、网红推荐、电商评价、公关新闻、口碑营销、搜索排名等,均属于这一种类,此类产品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时,第三方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营销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某一类型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本身就倾向于听第三方建议,但营销仍强行要求他们听从我们的意见,所以,这一类营销人往往指望修改文案就能达到营销的目的。
消费者倾向于听第三方建议的产品,一般具有如下三个属性:
1)决策重要性很高。
比如买房买车这种大件产品。
2)不同人群偏好差异低。
对同一类产品需求差不多的产品。
3)信息本身容易获得。
比如一个餐厅的口味服务如何,如果有容易获得的信息,消费者是非常乐意去参考的,大众点评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子证明。
受第三方力量影响较大的产品,营销如何做呢?思路一般有三种:
创造兴趣。
在你的优势环节里,创造消费者对它的兴趣。比如吉普越野车在营销时,主打越野中的乐趣所在,以此勾起人们对吉普车的消费。
评测推荐。
利用三方评测、平台推荐,网络红人等渠道进行推广。
降低门槛。
改变归类,降低第一步的行动门槛。
由于这类产品购买决策重要性太大,下单购买通常比较难,并可以考虑增加一层比较容易受营销影响的环节,降低消费者的下单门槛。
比如网络大V想通过卖课进行粉丝变现,一开始名气没那么大时会比较难,一般会选择公开写作、免费文章做基础指导的方式,让粉丝了解他们能通过这个人学到什么内容,从而引导他们报课,这个前期铺垫相当于降低了后期课程招生的门槛。
综合来说,一切营销的理论和实践都应当围绕着消费者进行,过去营销推广产品时,我们往往会这样思考问题:谁会消费这个产品,有哪些渠道可以进行推广?我的文案要如何触动他们?
但这都是属于自我视角,正确的方法是采用用户视角,任何营销人在做推广时,都应当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这,才是营销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