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与四川(代序)·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
在敦煌,1.7公里的崖壁上,分布着735个洞窟,其中有壁画彩塑的洞窟达492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奇花异草,看到绿树青山,看到勃勃生机,看到奔流的长河汇聚到大海。也可以看到宏伟的殿堂、壮伟的城市,还可以看到欢快的乐舞,祥和的街坊邻里......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画面在45000平方米的壁画中间灿烂夺目,让人魂牵梦绕。
敦煌,是通往西域的必经要道。因为河西走廊跟新疆交界唯一的绿洲就在敦煌,它有充足的水源和土地来供给东来西往的商旅。很多人会问,谁创造的敦煌石窟?在敦煌石窟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感恩两条河,一条河流是莫高窟前的宕泉河,这条河流是开凿石窟的工匠和信徒们的重要物质生活基础。另一条“河流”就是本土以及丝路上往来的民众们的信仰之河,没有他们世世代代的供养,莫高窟不可能持续一千多年。
1987年,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标准,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也只有莫高窟和意大利的威尼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标准。
莫高窟的壁画彩塑艺术从早期到晚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发展历程。早期洞窟的彩塑壁画受到西域的影响要大一些,其反映的壁画彩塑主题主要是反映释迦牟尼前世舍身奉献救助众生的佛本生故事和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成道的佛传故事,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隋唐以降,中国可以说到了相对稳定和鼎盛的时代,整个洞窟都是铺满了非常精彩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反映祥和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些主题的艺术形式。
1》梵界圣境
第一讲·莫高窟第220窟《舞乐图》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的乐舞,是一种集歌、舞以及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鼎盛。这种舞乐的形制,就是左右两侧乐队进行演奏及歌唱,中间有人跳舞。乐队总共28人。这幅《舞乐图》,形制和文献记载的一模一样。图中还反映了唐诗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灯的形象:唐代张说名作《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图中还出现了花边阮,我们一般认为阮是圆形的,但工匠把这里的阮画成了花边形。目前我们找不到实物,在莫高窟也只画了两枝=支,另一支在第217窟。图中舞者跳舞用的毯子,带有强烈的波斯特色:连珠纹、豹纹,充满异域情调。
第二讲: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
莫高窟有一个“姊妹窟”,那就是位于瓜州县的榆林窟。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西夏时期著名的山水巨作《普贤变》,《普贤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玄奘取经图之一。榆林窟所在的瓜州,是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出关的重要地方。在敦煌一共发现有六幅玄奘取经图,以这一幅最为清晰。敦煌学者段文杰先生研究过瓜州地区玄奘取经壁画,认为猴行者是孙悟空的原型,名字叫作石磐陀。石磐陀受感化后与玄奘一路西行,秋趣真经。这幅《普贤变》上取经图的出现比小说《西游记》早了三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