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多月前,我在“分答 ”上问了萧秋水老师一个问题:个人运营第一个公众号,有哪些常见的需要注意的误区?秋水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出了如下建议:
直接去行动,不要有那么多的顾虑,然后行动了以后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找到适合你的路线,而如果说是由于顾忌各种误区迟迟不去开始,其实那个我觉得行是比较可惜的。
秋水老师还提供一个思路,先运行一个公众号,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可以舍弃,换一个,从头再来。到那时候已经有了经验和教训,做起来也必将容易。
其实在问教主之前,我已经想了很久了,比如公众号的名字、定位等,但一直没有想清楚,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在得到教主的回答后,我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于是2016年11月20日,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对于学习,你与高手的差距在哪里?》。这是一篇读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后的笔记,读书用了1个多小时,但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却花了三个多小时,由于第一次发文,排版、修改如此反复前前后后用了五六个小时的时间。
随后的一个月里,我一边阅读、听微课,一边思考、总结并形成文字,然后在公众号发文。因为要白天上班,这些只有在晚上进行,经常要整到晚上一两点中。虽然很辛苦,但没办法,既然已经开始了,就希望自己要坚持下去。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现在都一整天的睡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2月19日这天拿到了“原创” 保护功能,这算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吧,也是对我一个月努力的回报。
即便是我现在仍没有完全想清楚“越读空间”的定位及以后的发展方向,但我已开始行动了,相信随着不断的行动和试错,一定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2】
罗振宇在最近一期“逻辑思维”中就“什么是有效行动的逻辑? ”给出自己的观点:先干了再说,然后用理性辅助我们一步一摇地,一步一蹒跚地往前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人的外部环境有两大天条,第一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你在任何时候做理性判断的时候,你的信息都是不完善的,那第二呢,就是好事和坏事是说不清楚的,你在任何时点做利弊判断,看到的这个图景很可能再往前行动一步,那就变了,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所以在有效行动者的世界里面,他永远相信两件事,第一,先干了再说,因为我只要干了,我就会遇到更多的意外,我就有机会把握这些意外。那第二呢?只要我行动,我就有机会洞察优势背后的代价,有机会把那些坏事变成好事。
【3】
无有独偶,在近期公司大BOSS给某产品线领导座谈时提出,目标可能是不精确的,但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要等想明白了再行动, 因为外界的环境不停的在变化,你当时的决定可能很快就不适用了,但只要方向对了,就可以通过不断的根据变化修订目标,最终也能成功。
大BOSS还举了公司某产品研发的例子,某次大BOSS去参加行业展览,意识到,公司不能只做一个各种零备件的装配商,必须掌握某些核心部品的技术并自行研发以打破供应商对资源的垄断。当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不仅外部没有人看好,内部人也犹豫。但大BOSS坚持了他的看法,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就这样,公司在该产品研发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不断修正目标,不仅产品研发成功,而且在某些技术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并申请许多专利技术,形成行业竞争壁垒
试想,当初如果是想明白了在行动,产品面世可能要晚很多年或者当你想要行动的时候,别人已经通过专利形成壁垒,你所想明白的,也只能想想而已了,更不要说不行动了。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很多事情都是想明白了才去做,于是乎,很多事情到现在依然没有做。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改变,那就是一些事情如果认为方向对了,那就先行动,这样可能会走一些冤枉路,但至少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最后,我想用罗胖《有效行动的逻辑》中的一句话在结束本文:
你的想法再精彩,那是想法的价值,而你的价值永远体现在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