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做读书笔记吗?看着自己摘抄得满满地一本书摘,心满意足?
你喜欢做思维导图吗?看着一本厚厚的书被自己的导图梳理成薄薄几张图,一定很享受?
有时,当我看到有的朋友做得很精美的思维导图时,也会想着:“原来这才是认真读一本书的行为啊?”然后对比自己的快速读书法,发现自己看书是种“另类”,都不好意思写读后感。哈哈,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用了530页主要阐述了一个“便签读书法”,我竟然发现自己平时就是这样看书的,咱也别小瞧了自己平时的阅读功力啊,哈哈!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一上来作者阐述了学习者的三个层次:
我用自己话来阐述大致意思如下:
第一层次的学习者为初级学习者,即看书学习知识,整理知识,收藏知识。
第二层次的学习者为高级学习者:会先判断学习目标,把书当老师和朋友或者向导,联合自身的经验,内化知识点,同时将书中所学用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层次的学习者:我用简单一句话来讲,就是把所学所用,融会贯通,教会给别人,即老师的角色。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书中的某个知识点,你非常认同,但要真正的将这个所学知识点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你却不一定能用出来。而要你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出来,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教会别人,是不是感觉更不容易了?
其实我上面的这段话看似简单,却提炼了作者所说的“便签读书法”的表达意思,便签读书法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看到书中的某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然后写在第一个便签上。
第二个步骤:内化这个知识点,联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第三个步骤:思考这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收录到自己的实践场景中,当遇到问题时,实践这个知识点。
以上的这三个步骤是我阅读完作者的文字后自己提炼出来的,我建议如果你想深刻理解,还是读下原书。因为毕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当我看到这三个步骤后,我发现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阅读书的。每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次和高手朋友交谈的机会。既然是和朋友交谈,所以我阅读书时,一定会先看下作者简介,出版时间,作者自序,然后我会习惯性地翻阅整本书的目录。这就好像和一位朋友要交谈前,需要对这位朋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他接下来所阐述的内容的背景。
然后我一般不会从第一章开始看,我会在章节里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从这个主题章节入手,就好像你和朋友聊天时,会先找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来破冰,来增加好感度。当我阅读感兴趣的主题,体会到作者的文字意境时,能激发我潜意识对作者的认可,更让我能酣畅淋漓地接着阅读。
我还有一个习惯,当我看到“知识点”触动到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停下来联想,关联我实际的生活或者工作,然后在自己手机里的便签笔记中,写下我的感触点,联想到我的经验,然后写下给我的启发,之后可以怎么应用。
所以猛然发现,我平时不就是用“便签法”这样的方法在阅读的吗?
我知道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很好,但我好像更热衷于和作者“交流”时,触动到我的那个点后,酣畅淋漓地写下自己触动文字。
每一本书就像结识了一位高手朋友,哪怕我们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将作者的知识体系梳理了一遍。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想想自己还记得多少呢?就好像你身边有一位博士朋友,你和他的相处,不可能把他的学识都整理一遍。但是只要有一次,你和他的相处,他的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触动到你之后,你内化成了自己的经验,受用终身。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大表姐出去玩,大表姐比我大十几岁,她那时已经在读上海交通大学。她对我说:“女孩子走路要挺胸,才有气质。”哈哈,我当时很触动,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变成我走路的习惯。
每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点,触动到你了,让你在生活中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改变时,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感恩作者的点拨,感恩自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