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译意:
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品德,桓魋(tuí)能把我怎么样?”
桓魋,宋国的司马(主管军政的官)。是宋桓公的后代,颇受宋景公的宠爱,在当地权势很大。他还有个弟弟叫做司马牛的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因为司马牛的缘故来到宋国,宋景公有意要留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在这里从政,外能安邦,内能定国,桓魋担心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想要杀害孔子。
孔子当时与弟子们在树下演习周礼,听闻此事,就和弟子们一起离开了,桓魋没达到目的,就把那棵树砍了来泄愤。其实他与孔子有冤仇吗?没有。不过就是担心孔子来限制了他的权力。也有说还有祖辈的恩怨。
面对弟子们的担心,孔子说了这句话。表达了仁者无畏的情怀。具备了仁义智慧和勇敢的人是临危不惧的是充满了自信的,这些圣人有着崇高的美德,着眼于大人的利益,他们也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在他们遇到危险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们。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既然这么认为,为什么还要与弟子们一块儿避让呢?张居正解曰,“孔子虽知天意之有在,而犹必微服过宋以避之,则可见天命固不可以不安,而人事亦不可以不尽。故知祸而避,则为保身之哲,以义安命,则为乐天之仁。观圣人者于此求之可也。”尽人事,听天命。天命有归,固然可以让人心安,但该做的还是要做,明知道有忧患而不知避让,这不是与天命相违吗?知祸而避,也是一种牺牲最小的智慧。
有时候会觉得孔子也是个很矛盾的人,他经常表示自己非先知,也与常人无异,是平常人中的一员。但也经常如同这句话一样的自信坦然,认为上天让我背负了这么些责任,就不可能让我出事。这是天命,或者说是上天赋予圣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甚至可以从中听出一丝骄傲来,这份自信担当从容无惧,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来的。但夫子并不是盲目的骄傲与自信,他即便认为自己背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却也不会把安危全然寄托在老天身上,规避风险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没必要为维持不必要的面子在这上面较劲。聪明人的做法,与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刚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