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今天参加生涯发展大会的几点感悟吧。
首先是古大大跟我们分享的--个体崛起时代的生涯发展,因为(对我)太专业,以至于我真想直接PO上老师的PPT,一句不说。但叙述能更好的内化,所以我尽量把我能够理解的部分阐述出来。
一开始,老师专业(依然是对我而言)地介绍了时代背景的趋势,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8000美金后,开始出现了:消费升级——人们开始倾向“软需求”的消费,也就是轻奢,健康,学习,娱乐;经济放缓——这段太专业,直接上图;出现社会圈层——上升通道变窄,古典老师说可怕的是人们还常常掩盖这个真相,让你产生一种你努力一下可以跃出自身所在阶层的错觉。但还好,人们渐渐都能在自己的阶层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越来越追求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小日子。
镜头切换到科技的发展。机器化及全球化让公司赚到更多利润而员工却拿到更少的工资。另外,一组数据,美国公司内部的高层是底层工资的354倍,德国是147倍,日本是67倍,最可怕的是苹果公司,6258倍!这是一个信息时代,需要逻辑分析人才,也是一个感性时代,需要感性概念人才,而普通人民的劳动力与人的创造力以及技术生产力相比,实在是太单薄了。
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力劳动。古典老师让我们想一下,未来5年,我们的工作能不能被机器替代?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小紧张。那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又该如何培养?古典老师指出了高感性及高概念的道路,也就是科技+人。
从企业来说,我们听到一个骇人的数字:500强的平均生存年限只有30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刷新降低,从个人来说,又有牛人不停涌出,并且他们有各种展现价值的方式,能为自己创造财富,不再需要依附于企业。而人们的求职动力,也从外驱力——害怕失业,寻求奖励,转向内驱力——内心寻求发展的渴望。同时,也造就了各种新的职业形态,有集合家庭、学习、家务等 于一体的组合式,也有自由的合伙人形式以及现在很流行的斜杠青年。
在这些种种的背景下,使得个人时代正在崛起。企业会倒闭,但是人不会。只要我们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品牌,在以后也能应对企业甚至时代的各种变化。那是不是我们自己单干就好了?不是的,我们需要企业为我们提供更大更方便的平台,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个体品牌。这点最近深有感触。因为要完成咨询师给我的访谈任务,需要物色几个目标人群。但是加了微信后别人如何最快时间了解我?怎么知道我做过什么?什么职业?我就意识到自己对各种社交工具的放任好像浪费了一片很好的土地。连我这小小的访谈任务都需要有一定的背景做支撑,更不要说那些想依靠个人品牌创造价值的牛人了。
古典老师真的是说故事的高手。最后又用一个伦敦差点被马粪淹没的故事来安慰我们——世界变化这么快,但你们别害怕呀~到时候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杨校长,也分享了她在中学中实行生涯教育的一些历程。听完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被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惊呆了。二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在接受生涯教育,那我们呢?看到给我做生涯咨询的老师,经常给小朋友们做一些生涯的课程,感觉自己是真真落后了一个世纪。(后面黄中天老师说生涯应该从0岁开始,所以我应该是落后2世纪。)
在黄中天校长的分享前,我们每人收到一张演讲内容的逻辑图,黄校长说很怕我们听完他的分享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特意将他的演讲内容整理,打印,分给每个人。这真是是我看过的最贴心感人的分享者了。后来才知道,黄校长在分享前几天检查出了不好的病,在病床上准备了这些分享内容。在这段分享中,一直掌声不断。一是完全被黄校长这种坚韧又顽皮的精神打动,我们看到他一直用一只手撑在桌子上站着跟我们做分享,当主持人请他坐下时,他说那是给老人坐的他不是。二是从黄校长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他对中国人生涯的关怀,他对于这里的人被削去个体独特性的愤怒和担忧。我们看到他一个75岁高龄老头的真性情,也看到他作为一个佛教践行者,对慈悲的解读。我们看了一段梁冬的视频,那种玄妙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说,黄校长将心经和生涯的结合,让我平时对佛教这种因果轮回,万物皆空的模模糊糊的概念有了一点点现实的具象和方向。
还有三位生涯的践行者也做了分享。有92年的小妹妹,从旧别墅改造起手,到创立自己的品牌,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纯净的小清新的气息,还有坚持不做虚假百科的大倪,风趣幽默的光头老师—问答读书会的创始人。如果要认真陈列,他们的头上都有很多很多头衔,是真正的把生涯践行得很好的成功者。佩服他们追求心中热爱的勇气和不断坚持的毅力,却不羡慕他们的成就。我相信,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遇见生涯就是很好的工具,能让我们去预见未来,遇见自己,找到并且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大概是今天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