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拔山扛鼎
[释义]:形容力气极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成语]:取而代之
[释义]:原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它,现在表示拿这个代替那个。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成语]:异军突起
[释义]:比喻另一种新的力量突然出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成语]:披坚执锐
[释义]:穿上坚固的战衣,拿起锋利的武器。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成语]:破釜沉舟
[释义]: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多数人从小就听过了,尤其是项羽这位中国历史上可能是武力值最高的猛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始,六国旧地的遗民都寻机而动。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作为楚国名望甚高的项氏一族,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秦始皇巡游会稽郡的时候,车马仪驾招摇过市,百姓莫敢仰视,唯独年轻的项羽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足见其野心。加上项羽确实神力过人,百十人不能近身,在吴中地区俨然青年领袖。所以当斩杀会稽郡守殷通之后起兵反秦时,江东子弟一呼百应,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
这时候附近的东阳人陈婴也得到了上万人的拥护,“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这片势力本来对项梁项羽叔侄是个不小的威胁,谁知陈婴为人谨慎小心不愿称王,索性带着部队投奔了项氏。加上数一数二的顶级谋士范增前来辅佐,更是如虎添翼。
项羽分兵作战,连连告捷。在叔叔项梁被秦军名将章邯袭击败亡之后,毅然挑起了当时反秦义军的大梁。而巨鹿之战就是奠定项羽战神之名的关键一步。不可否认这一步棋是很危险的,成功则一了百了,不成功项羽则避无可避,更何况还擅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这样就彻底打破了原先以逸待劳的策略,只能是硬着头皮和秦军血拼。
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的手段奏效了,“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成功地利用了士兵求生的本能和仇视秦军的心理,截断了秦军的粮道,打了一场自断后路而又以战养战的运动战,不仅在根本上摧毁了秦朝最后的有生力量,而且在各方势力面前展现了摧枯拉朽的楚军武力。
项羽是最信奉强者运强的,他组建了以自己亲友宗族、师生同乡为主体的楚军,作战首重士气,意志顽强,猛打猛冲,彻底践行了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项羽带领下的楚军自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后,根本不把其他义军放在眼里。宋义曾经评价过项羽:“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还侧面暗示项羽的部队都是些“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
当时还在咸阳一手遮天的赵高根本不知道,秦朝分崩离析之后冒出了多少如狼似虎的猛人。倒是难为了带兵在外的章邯、司马欣等人,“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弄得里外都不是人,投降楚军之后,部下又被坑杀了数万,成了光杆司令。
项羽和当年的白起所想一样,担心降兵作乱不好收拾,提前坑杀。但他却没有注意白起的结局,也许自己并不比横扫六国的武安君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