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对话录(17)
问:感知理论如何造成影响?
答:因为世上的理论太多太杂乱,要在众理论中一枝独秀是不容易的,但鹤就是鹤,鸡再多它还是鹤,总有人会认出它的,即便它没有鸡的肉多,即便它并不在人的餐桌上,但它会飞起来,飞得很高,这是鸡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问:人们将怎样开始了解感知理论?
答:从它颠覆一切理论的姿态上开始了解,人们看感知理论,先被它的批判性吸引,已有观念受到冲突,犹如当头棒喝,有人因此好奇,有人因此愤怒,有人因此鄙视,有人因此反思,多数人表示不解,他们不明白这说的是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不过,也有不少人会兴奋,原来世界可以这样看,原来人是这么回事,这促使他们思考,开始重新认识存在。
问:人们从什么途径开始接触感知理论?
答:从网络,从百家号,从今日头条,从网络的其他传播渠道,这种传播方式是快捷和互动,但缺点是碎片化和随机性,有效性不高。
问:人们接触感知理论后有什么反应?
答:感知理论让人觉得新颖,多数人会立即考虑其实用性,怎样立即用于现实生活中,让人脱困解厄,把人从生活的困苦中解救出来,甚至可能在想,怎么用它的指导来升官发财、日进斗金,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感知理论是现行生存理念的替换者,怎么可以用它来服务于生存模式的生活,它怎么能换得人所欲求的生存利益呢?
问:人们在考虑感知理论的可应用性,错了吗?
答:应用没错,但方向错了,感知理论应用于人改变三观,改变世界和人的本质,但并非是一剂针药,打进人体立即生效,药到病除,它是让人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而知道不做什么,而后逐渐知道该做什么,而这些都与现实规则和现实秩序不相符合,指望它来应和现实存在是一个误会,它只会默默地改变人的立场、态度和目的,从而逐渐改变人和世界,最后实现全人类为一个感知共同体。
问:人们关注的是感知理论怎样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错了吗?
答:这没错,感知理论不是一套书斋式的哲学理论,它是可以而且应该立即付诸行动的一种生存方案,它的作用是让人转变观念和转变态度,转变立场和转变目的,这些转变都是立竿见影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转过身来,你就是不一样的自己,这难道虚幻而不切实际吗?这是人们长久以来求之而不得的机缘,人变了,立场变了,态度变了,生活难道不会变吗?这不解决油盐柴米,但解决了你为什么需要油盐柴米,你拿油盐柴米来做什么的问题,难道不影响人的生活现实吗?
问:你这一说,不有点像西药与中药的区别吗?
答:对,可以这样比喻,西药治表,中药治本,感知理论改变人的本质,是那么回事。
问:问题是需要实用,得解决实际问题才行呵?
答:解决实际即现实生活、心理问题的叫心灵鸡汤,这种鸡汤理论多不胜数,都是鼓励人们去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取得胜利与成功,然后名利双收,做一个幸福的人。佛门则有人开方便之门,念几句阿弥陀佛就进门了,烧香拜佛就行了,就有神保佑,无病无灾,比别人多福。更有些教门,交钱就入门,就有病去病、无病得福了。他们都是一个性质,各为各的目的,各取各的方便,这其实就是邪门歪道。
问:人们就信这一套怎么办?
答:人们从中取利或安慰自己,是一种生活常态,不足为奇,三观一变,自会觉得无趣。
问:感知理论是否也可开道方便之门?
答:那不与理论的宗旨背道而驰?
问:问题是,感知理论怎样让人看到用处?
答:这是一个难题,是哲学思想的共同难题,哲学还让人读懂都做不到,更别提实用性了。感知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让人读懂的问题,好在,这些理论并不是哲学式的宏篇大论,虽不作学术式的阐述,但也不乏哲学思想的思辨,好在都是随笔式的写法,应该不难从字面意义上让人读懂,人们理解它的难处是观点与理论立场相距太远,人们一时难以接受。
问:最终接受的是什么观念?
答:放弃客观观念,建立感知观念;取消生存理念,使用感知理念;他人即我,存在一体……等等。
问:这些观念与人们既有的观念差别很大吗?
答:完全相左,意味着将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
问:感知理论为什么要如此极端?
答:因为它并非修正式理论,并且不是任何现存的理论的发展,它是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只能表现出极端性,因为它与人们既往的方向相反,没有中庸之道,中庸就只能保持现状,原地不动,这是不可能的。
问:感知理论的颠覆性是刻意寻求的吗?
答:不是,感知理论的方向是回到本来,事物回到感知运动,人回到感知体,这是人类自建立精神意识以来的首次彻底的大回归,一切还原到最根本的原理,只有这样,人才能重归存在的本意,符合存在的根本逻辑,顺应存在的力量,获得永远的安宁与幸福。(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