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我们收入变少,又因为活动的限制,消费相对于任何时候都变得理性很多,不知不觉减少了大量非必需品的消费,而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不幸福,反而因为不用想着到月要还的“花呗”感到轻松,也变得更珍惜已经拥有的物品。
你会不会奇怪,过去我们是如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了很多不理性的消费的呢?这本书就介绍了几种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容易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商家常用的套路有哪些?哪些是我们可以避免跳的坑?
进商场、打开网站,你面对的是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背后有一整支精锐的销售团队,虽然入坑再所难免,但学习过之后,你可以用一些“反常识思维”、“实用主义”去衡量商品价格,我自己面对购物有几个筛选的标准:
1、搬家的时候麻不麻烦
2、占不占地方,这两条足以砍掉我绝大部分的消费冲动。而事后证明,这些都不是非买不可的东西。
其实,最需要警惕的还是消费主义背后导向的价值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和久远有毛关系!说这句话的人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时不时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反问自己:这件东西,我买的是它还是它背后的价值观?也许会让你再考虑一下到底是不是非买不可。
还有一部分消费看似给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生活真的需要这么便利吗?便利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你的能力呢?今天看到一条新闻:“封城”期间全国有超过30万人在一季度成为新生网文作家,湖北新增作家过万,写了超过1.3万部网文作品。看似这么大的一个“限制”,却“逼出”了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