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何伟的《奇石》,一本彼得海勒斯发表于《纽约客》文章的合集,《奇石》只是其中一篇,虽然拿来做了书名,但并不是这本书里写的最好的文章。
就个人兴趣而言,更喜欢里面的《铀寡妇》,也许是其笔下的中国在剪刀眼中,不算惊奇吧,因为虽然换了一双异域的眼睛来观察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事实还是那些事实,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事,在何伟眼中是惊奇的,但在我们则是日常。
当然,他由于处在不同的视角,站在域外看我们认为很平常的事,竟叙述的别有一番味道,特别是在他细腻的笔下和美式思维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显得熟悉又陌生。
《铀寡妇》呈现的是科罗拉多州铀旮湾的故事,那里的人如何与铀相处,铀矿的开采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灾祸,很多人死于肺癌,但当地人并没有太多的抱怨。至于导致肺癌的具体的原因,需要更科学地分析,并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之于铀矿开采。
写了一个地方的兴盛、衰败、关闭和争议中的再开发,将一件复杂的事呈现得非常全面,板子并不是完全打在铀的身上。值得一读。
至于《奇石》,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是多见而不怪,然而一个外人,一个少见此类事情的人见怪了,才发人深思。倒不是牵强附会地去隐喻什么,而是为什么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那么值钱本身就值得惊奇,甚至有人不惜造假,以次充好。优劣标准其实很主观,都是观念层面或者人为附着于石头的意义,一块石头比另一块石头更有价值,不是因为其物理结构或化学成分,而是其象征的意义的高下,这从更客观的角度而言,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
迈克尔杰克逊带过的帽子,就比同款的一样的帽子更值钱,与一块石头比另一块石头更有值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意义的价钱不可以物理大小、斤两来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