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爆款文章,相信我们大家都主动的被动的阅读过了。
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你有没有畅快淋漓的感觉,好像曾经被攻击的人终于站直了甩回一巴掌的那种爽。
然而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下,贱人与好人,弱者与强者,攻击方与被攻击方,分界线是非常微妙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原厂设置一定不是贱人与弱者。恰恰是如果感受到自己被人定位成贱人与弱者,那么愤怒的情绪上来了,就有了攻击他人的需要,反而真能被描绘成贱人与弱者。
例如,咪蒙文章中描绘的求人办事大刺刺不礼貌还骂人的求助者。说求人办事一是靠情义打动,一是靠利益相许。两个都没有就求人办事的必是贱人。根据咪蒙一贯表达的价值观,我相信这也是她肺腑之言。很有意思的是,咪蒙自己曾经因为儿子求学的事情,在朋友圈发过感慨并流露自己也到处求人帮忙的窘况。有人就叫嚣了,咪蒙你自己不就是贱人么,有本事不要求人帮忙呀。我当时看了觉得莫名其妙,咪蒙并没有说不付出代价就想得到人帮忙呀。
那么这中间是否还有一个灰色地带,一个信息沟通的误区。我口说本无心,你却代入了情感,也许是无能感,也许是无助感,也许是生理不适感,总之为了抗衡这些令自己不舒适的情感,你选择了愤怒,抢先去攻击他人,仿佛这样能够把不舒适的情感转嫁给对方。
究其原因,愤怒是向外的,恐惧是向内的。比起恐惧,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更容易接受愤怒。在跟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承认自己学识不够没法对自己观点做进一步的阐述;求人帮忙时,承认自己生存环境不好,承认自己无能,似乎会带来别人的审判,自卑和没有高自我价值的人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恐惧。为了不承担恐惧,就不能承认自己的无能感无助感,那么就把愤怒的矛头指向令自己涌现无能无助感的人。
有些场合下,一方确实是故意的。观看过小组辩论赛,甚至川普与希拉里唇枪舌剑对峙的人会不会有这个感觉,高手都能巧妙的打心理战,从气势上从言辞上令对方产生无能无助感。俗话说,狗急跳墙,然而跳墙就输了。在很多场合下,比如像在咪蒙文中提及的那些情况,一方还不知晓,另一方已经涌现了无能感无助感,于是就以愤怒攻击了对方。
没有人喜欢这种被蒙在鼓里的攻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