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公元二世纪到十四世纪)
如果以耶稣的活动为标志,基督教是公元初年在罗马帝国内部诞生的,在被镇压的过程中它不断传播和壮大,到公元四世纪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后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从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到文艺复兴之前,这一千余年的时间绵亘在古代与近代之间,被称作中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神学取代哲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其使命是构建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但是,在神学内部,哲学仍以神学的形式继续存在。神学所讨论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纯粹神学性质的,涉及经义的诠释和信仰的细节;另一类则具有哲学性质,以信仰为中心,讨论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奴仆,必须听命于神学。不过,主人都喜欢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奴仆,基督教思想家也会力图让哲学善解神意,用哲学给神学做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神学是信仰体系,而哲学是理性思维,基督教思想家都主张,信仰是理解的前提,为了理解必须先信仰。不过,他们中有哲学头脑的人会努力整合两者,使信仰能够为理性所接受,最好还能够仅仅运用理性就得出信仰的结论。
基督教神学原本是一个信仰体系,以《圣经》为核心,由教义和教会的传统构成。神学家们在构建基督教哲学的时候,主要的思想资源是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他们先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管他们见解怎样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上帝理解为纯粹精神性的存在,宇宙具有神圣的精神本质。正是古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人生哲学方面,基督教神学部分吸收了古罗马斯多葛派的伦理学思想,注重内在的灵魂生活,超脱外在的世俗生活。在一定的意义上,古希腊的本体论和古罗马的人生论融合在了基督教的信仰之中。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父哲学,盛行于公元2至5世纪,这是基督教神学奠基的时期,参与奠基的人物被尊称为教会的父老,教父哲学由此得名。教父哲学最重要的代表是德尔图良(约公元160一约225)和奥古斯丁,德尔图良是开创者,奥古斯丁是完成者。第二个阶段是经院哲学,盛行于公元12至13世纪,神学家们纷纷在大修道院和教会学院里讲授自己的理论,因此名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是安瑟伦和阿奎那,安瑟伦是开创者,阿奎那是完成者。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都用哲学来探讨神学问题,为基督教教义做论证和辩护,但其间有显著的区别。大体而论,教父哲学的哲学灵感来自柏拉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把信仰建立在神的启示和心灵的神秘体验之基础上,神秘主义是主要倾向;经院哲学的哲学偶像是亚里士多德,试图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在神学的框架内拓展了理性主义的空间。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在基督教神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倾向,而在几乎所有伟大的神学家身上,这两种倾向也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某一种倾向会占上风罢了。早期基督教教父们的“柏拉图主义”不是柏拉图对话录本身,而是大多经过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中介过的柏拉图理论体系。
普罗提诺(公元205-270年),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是斐洛),其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视太一为万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复返太一,与之合一。普罗提诺的理想世界(来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心智,最后是灵魂。太一有时候被称之为“神”,有时候被称之为“善”;我们人类就是通过灵魂与心智感应神明,得到最大的善,为基督教的神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思想对中世纪神学及哲学,尤其是基督教教义,有很大影响。
奥古斯丁(公元354年 - 公元430年,神学教父),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地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为止人要从感觉的世界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幸福,首先要依靠理性,人若藉着理性认识到事物的秩序,就能从感觉的世界中摆脱出来,把目光转向超感觉的永恒世界,即上帝。但由于人类的“原罪”,因此单靠人本身很难,因此只有上帝给与了恩赐,才能得到救赎,我觉得这就是彻底的为教会做宣传,说白了就是只有入教会,通过教会借助上帝的力量才能获得幸福。
安瑟伦(11世纪上半叶-1117年,经院哲学的开创人)他力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强调必须从信仰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即形而上学,论证基督教正统教义。他同奥古斯丁一样主张"先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须以信仰为根据。同时他也提出: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于玩忽。他认为神是存在的。他运用因果律,从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个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他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论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而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这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现实中。安瑟伦的思想深受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他支持唯实论(概念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人类世界是理念的现象)。唯实论认为理念高于现实,强调理念的真实性和永恒性。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也是基于这种理念主义的思考方式,他认为通过不断的推理和论证,可以达到对最高存在者——上帝的理解。
阿奎那(约公元1225年-1274年),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他认为社会与国家的主权为个人而存在的,主权来自于上帝,赋予人民,民众多而散,因此集中委托到个人/少数人,因此就有了政权国家,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早五百年)。首先,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将信仰置于最高地位。阿奎那在哲学上的努力,目标是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神学相融合。他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更是一个神学家,他的立场很明确,就是用哲学为神学服务。“哲学是神学的奴仆”,这句在今天大受批判的话,其实是出自他之口。他认为神学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神学所研究的上帝就是“第一哲学所研究的最高实体。神学高于哲学,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神学的直理来自上帝的光,思辨哲学的真理来自人的理性的光,人的理性的光当然比上帝的光弱多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会犯错误的;二是因为神学的目的是永恒幸福,这为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指引了终极方向。但是,理性和信仰在根本上是互相协调的,人的理性分有了上帝的永恒理性,天恩不会取消人性而只会使人性完善。阿奎那强调,神学应该是一门科学。在漫长的历史中,神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它们以文字记载的经籍和教会传统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积累成为神学的基本学术资料。人们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在做这种研究时,理性是重要的工具。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处理,而纯粹的神学问题,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创世复活等,是自然理性无法理解的,只能用神学的方式处理。上帝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类,即一般的启示和特殊的启示,二者互相补充。一般的启示是上帝透过它所创造的自然秩序给予我们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自然而获得,研究自然就是研究上帝。特殊的启示就是三位一体之类的神秘教义,这是人的理性所不及的,只能依靠信仰。他从自然万物推论上帝的存在和本质时,只用理性论证,不援引启示,因此把神学建立在了理性的基础上。同时他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巨著,特别是“纯形式”概念,论述了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及第一原因,也是宇宙的目的因。这个对后世影响甚大,因为宇宙产生的第一推力无法被验证,甚至以后牛顿、爱因斯坦、卡迪尔等大科学家与哲学家都认可,用现在的话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就是其思想来源。由此可见,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并非根本否认理性和思维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从外在的权威即教会所解释的圣经出发,演绎、推论出事实。它在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也曾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和思维的作用,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在这个时期以前,12世纪的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路西德已提出了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思想。他崇敬亚里士多德,甚至具有比亚里士多德更多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提倡“二重真理”说,否认真主干预世界,主张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13世纪,伊本·路西德的学说盛行,形成了所谓“阿威罗伊主义”的思潮,其最大代表是在巴黎大学任教的布拉邦的西格尔。此外,在这个时期中,唯名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相反,认为概念只是一个称号、符号,不存在实体,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就是形而上学,论证上帝的存在是概念的推理论证,因此唯名论彻底否则了上帝的存在,动摇了基督教的根本,最主要的就是奥卡姆的威廉,格言“如无必要,务增实体”被称为“奥卡姆的剃刀”,直接用剃刀把神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这样的多余解释给剪除,推动了文艺复兴把神学拉下神坛,特别是经验论哲学的兴起)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也重新盛行,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这个时期的唯名论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神学家埃克哈特(126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