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作家姚鼐的古文《登泰山记》,也学过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知识已经如同粥饭酒肉穿肠而过,几十年过去不过只记住了其中的只言片语而已。几十年前的一个愿望——蓄谋已久登攀泰山,终于在昨天实现了。
夏季登山估计一定很热,冬季时候应该怕冷,总感觉秋季顺着秋风拂面既清醒又温度适宜了。几个弟弟妹妹和孩子的陪伴,从红门出发,用脚丈量一级级的阶梯用心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我们开始登山之旅。
印象深刻的首先要属频频出现在眼间的历朝历代的摩崖石刻。虽然忙于看路,也或者是路线限制,我没有见到长篇巨制,只是一字或几字居多,最多是几处据说是唐和清代立碑及附文。后来向上走到一天阁才看清几处盈尺小碣,虽然不是上乘精雕细磨之作,但也觉得古拙藏真,没有见到全貌已经窥得世间文化瑰宝一斑。
除了石刻,第二印象那就是“累了”。一路上行,和弟弟妹妹分头轮流抱着孩子。孩子三周岁吧,因为一路行车兴奋所以上山不久即睡着了。从山脚处红门,直到壶天阁,爬山抱孩儿,弟弟和弟媳齐心之力我很欣慰,尤其是弟妹尽心尽力无言付出我心替小弟窃喜。小侄女一到壶天阁,观音庙前醒觉儿。我们三人一路鼓励,“小人儿”不知何处大力相助神勇频发,一路爬上中天门,不叫苦喊累你说怪也不怪?
再看看中天门处,人流如织,妻子和另一家弟弟一家三口早就在门口处坐等。小侄子神态自若(十岁的小伙子,体力充沛初生牛犊一路到此着实不错)。时间关系,我们从中天门做索道上山,直达峰顶南天门。观景看人群摩肩擦踵,天街,碧霞祠……恕不一一赘述。
但是,我有感慨,人生路途,就如登山。一是前进路途虽然不能只是一味盲从,但是忍得住寂寞,迈得开脚步,意志坚强有恒心沉得住气很重要是重中之重(我们一行的人都做到了,而且两个孩子做的更好,估计爬山之事会在他们的以后人生路推动思维思考);二是再顺畅坎坷颠簸崎岖,再颠沛流离顺风顺水的路途也得需要领导规划“方向盘”“好舵手”,比如我的一直默默前行的弟弟们;三是家庭团结和睦,两人齐心——夫妻齐心不光生儿育女,还是亲朋好友土地生金其利断金的前提,更是群体团队打拼天下稳坐江山生生不息的基础。正如泰山上行走着的所有人,主动积极从山脚到山腰,从山腰到山上山顶,没有不累的人没有不累的事儿。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泰山非英雄!家庭先是一个亲密无间的团队才行!
其实,生命无非是人与人的贴近与靠近然后走进,心与心的相聚与汇聚然后凝聚,中间的粘合剂与催化剂是信任,真情与真诚,如是而已。其他的那就是泰山证明,天地证明历史证明!
古人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没有古人高人那种感觉,但是总觉得不负传统文化来泰山,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山东人,感觉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