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今天阅读的为七个习惯的第六个,也是互赖期习惯的第三个: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和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会有收获。
上面这段属于这篇的帽子,也是对统合综效做一个总括式的概括,也是相当的精准。
毕竟,相比于个人习惯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以及互赖期的互利共赢,知彼解己,而统合综效更强调的是遇到不和的时候,如何处理。
互利共赢,强调的是利益之间是一个相互存在的关系。知彼解己,也是知道他人如何思考的之后,然后做出自己的结果。
然而,在某些时候,就是在知道他人如何思考之后,知道他人的观点就是和自己的不一样,就是有差异,就是存在矛盾的点之后,如何协调自己呢?
这个时候也要看对方的能量的高低。
就像之前粥左罗所讲的一样,身边的人的能量,以及智慧程度都没有他高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就是浪费时间,造成自己的内耗,而自己一个人决定,反而是最好的事情。
而统合综效的意识是,遇到能量比你高,有结果的人,和你的意见不和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比如这两天再看肖逸群,肖厂长的一些文章和视频,当发现有些不太理解,有些感觉到突兀的时候,是否是自己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他人有这样的结果之后,你如果还在那里执拗,是不是不太合理。
而刚才讲的是从经验层面上。
而实际上,执拗在理论上也是可以,除非自己在某方面有很深的基础,有较强的逻辑,否则,在经验不足,在能量不高的时候,执拗是没有任何意义。
而如何实现统合综效呢?书中给出了几个方法:
1.想一想谁总是跟你的看法不一样,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差异变成通往第三条道路上的阶梯。可以就当前的某个项目或某个问题请教这个人的意见,珍惜这些不同的见解。
2.列一张名单,写上让你觉得不快的人的名字。如果你内心有更充足的安全感,能够做到尊重差异,你是否会觉得这些人代表了不同意见,而你借此实现与他们的统合综效?
3.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更需要统合综效?统合综效需要哪些条件来支持?怎样才能创造出这些条件?
4.下一次当你同某人意见相左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理解他的立场和顾虑,以创造性、互惠互利的方式应对问题。
的确,书中给的方案是值得参考,可以将这些贴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让自己时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