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好生之德,事事无常,天道无情。
自然的法则是缘聚缘散,自在自为。万事因缘际会,时机一到必有合成离散。
天有好生之德,即是事事无常,天道无情,条件俱备即可成型,这便是科学规律的依据。条件满足即有合成离散、相显物成,没有所谓的自主意识和有意为之。
人道有情有意,事事讲究主客分别,有轻重偏倚之别。情乃肉身冲动,见象而发;意乃头脑所欲,萌生即起。人道自主有其指向,会朝着其自在所欲的方向演化。
意义的演化是在不断地被强化和重组重构的。之前人类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考察,形成事物的意义,即意义是指向外在事物的。然而,随着意义的繁荣,大多数外在事物的意义已被界定清晰,于是,人类的意识开始考察意义本身。而意义的载体是语言,人类近代以来开始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对语言进行研究,即形成了意义的意义(意义的知识),是对意义的界定和定义。这个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基本是指向外在事物的观念,一种与外在事物产生关系和如何处理彼此关系的观念。然而,价值观则不同,它是指向内的,是我们日常进入到身心里的语言意义的意义。它与我们人体内在的意义感有关,是随时随地形成心理活动的观念。
例如,“我相信宇宙是有生命的,有其存在的目的。”这是一个世界观的表达。“我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太土气了,没品位。”这是一个价值观的表达。你会发现,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表达个人对外在事物的理解,是指向外在事物的。而价值观则是表达个人情感欲望需求的,是一种指向内在的,以个人的内在好恶为依据而指向外在事物,给予外在事物某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意义。这个过程最终指向了外,但是它的形成是由外象指向了内在的意义,由这个内在的意义再指向了外在的事物。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比价值观少走了程序,比价值观更简单纯粹。为什么会有这个过程?是因为我们本来看到了一个“穿着土气的人”的象,我们对其有个见象之意——穿着不随时代同步,然而,我们意识里还有对这种见象之意的再定义——因为穿着不随时代而过时了,再定义判断这个人肯定没有什么地位和钱,于是赋予了“穿着土气的人”以土气偏向的低价值判断的意义,并引发情感上的好恶之意指向了外在。
因此,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类意识演化的结果,即从原来对外在事物的探索,转向了对语言意义本身的再定义,形成了指向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意义。
价值观最大的问题是引发了更多的内在欲望而形成了更多的内在冲突,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的频发,因为内在的很多欲望是个性化的与很多的外在的象意出入很大,并不彼此匹配相容。
人类的有情有意为人类所独有,我们既不能被它蒙蔽心灵,也不能唾弃它的存在。我们需要通过人类意识的演化,逐步规范意义的演化路径,防止其杂乱无章,形成有碍于人类进步的人类意识。因此,人类需要善用语言意义,而不应该发展过多的不良的意义(条件),促成不利的人类意识的发展(结果)。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天道无情,事事无常,条件俱备即可成型。
过多的主观造作,必将有碍于人类自身的演化。欲望的过多而又被满足,势必导致人心的膨胀,最终祸害无穷。
事事无常告诉了我们科学可以成立的依据,因为万事皆有可能,条件俱备即可成型,掌握了如何找寻到事物形成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智识就可改天换日。然而,人类的个体特性决定了个人能力的有限性,难以达成宏伟的变革。这只能像愚公移山一样,寄希望于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并且需要把这些知识传递到后代才能被某个时机成熟的后代所达成。
因此,人类的演化有两条主线,一是确保人类生命物种的延续,二是确保人类使命目标的达成。虽然,我不知道人类最终结局如何,但我认为人类的演化是基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必在这繁多的意识中蕴藏着其使命目的,终会有其昭显的一天。
自然自在自为,无有善恶是非之意;人类有情有意,自有好恶是非主观之心。意识是主观之心的产物,必将随着条件的促成而制造出其具有指向性的产物,善恶俱出。
天有好生之德,无其指向性,无善无恶;人有左右之别,有其意图动机取向。用意而不妄为,继承发展而不离人理天道即为善。
“止于至善”,“至善”即是合于天道,达无善无恶之果,然人道有情有意,有其善恶之意。人可以达成善用意而止妄意,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