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会上,一个弟弟问我: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家人不喜欢把自己收拾地精致一点呢?
我的答案是,大概是认为不实用吧。不管是没有时间还是不喜欢,背后其实都是在认为不实用。
遗传的力量是强大的,不仅表现于容貌和气质,更体现于心理。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上上一代,上一代,这一代,从贫穷中走来,一路靠着小心翼翼的隐忍,埋头苦干的努力和近乎苛刻的节约,才有了今天还算过得去的日子。我们的家族底色是匮乏和凑合,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得以立足的武器是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自然少了份不慌不忙的淡定和云淡风轻的从容,早已形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抓大放小,粗狂地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模式。
用两个字来总结这种模式,就是“实用”!
我不是在说“实用主义”不对或者“实用主义”不好,到现在还觉得它是做任何事情的根基,不仅仅是因为我的体内也流淌着“实用主义者”的因子。
实用主义者都是特别好的开拓者,着眼点都在大的框架上,勇敢,目标明确,愿意尝试新的思路,顾全大局,有很强的牺牲精神,能成事儿,可以很好地完成从0到1;但常常也不够细腻,在需要细致度的新阶段容易碰到发展的瓶颈,从1到10的积累常常阻力重重。用我姨的口头禅说:“我是个能吃苦,但是享不了福的人”,享不了福其实意味着固守旧思维,旧方法;环境变了,但是思维和方法还未变,自然只能继续吃苦,吃的其实是另外一种苦。
何为“有用”?检验标准是什么?是结果,成为客观事实的结果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
以结果为导向,本应该是做事情的一个正常的倒推过程。结果是我的目标,设定好目标,我也知道自己目前的出发点,然后理清其中的路径A, B, C。的确是做事情最有效的方法。
渴望得到结果D,所以才做步骤A, B, C。但是这份渴望太强烈了,所以我们常常盯着D,希望一步到位,一跃飞天,一鸣惊人,一本万利,一夜暴富,一脚定江山。这些期望往往让我们回到了一个耍赖的孩子状态,我要立刻马上得到。这种煎熬感和焦虑感怎么可能让我们做到专注于事情的A, B, C 步骤呢?
所以,我觉得以结果为导向做事情,就是实用主义,在一定的时空内,它是有效甚至高效的。但不能心里只有对结果的渴望而乱了节奏。
这些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越来越多地被引用。无用之学也越来越多地被提起,当然也引发很多类似于“何不食肉糜”的争论。
“有滋有味”并不是全部人的追求。我们有的人,生来就是开拓者,需要完成从0到1;而有的人生来就是守护者,需要实现的是从1-10;当然,也有的人,既要做从0-1,也要做从1-5;更有一些人,就是坐享其成者,既不需要从0~1,也不需要从10来到11。我们的目标不同,路径自然不同,适用的方法怎么可能相同呢?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要放弃实用追求无用,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放弃无用投身有用,得看我在哪儿,并且我打算去哪儿?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有很多解读。我的一个理解角度是:追求有用,这是终极目标;放下对结果的执念,拥抱享受当下的从容,方能最终有用,方能成大用。
即时不能达成最初的目标,也必收获另一番天地。更何况人生没有无用之事,再无用也是对当下生活的逃离,是休息,是犒赏自己的事儿,也会让自己下一个阶段更有力量,不是吗?
常常也有学生或者家长问我这样一句话:“马老师,这样有用吗?”
我必问: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有用呢?
当然,出现好结果的时候。
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好的结果呢?
首先,愿意开始步骤A, B, C。如果不愿意,自然无法有用。我观察到很多孩子,当然也会有很多成年人,其实都卡在了不愿意的这个点上,启动意愿度才是当务之急。
其次,实施步骤A, B, C。如果做了A,你会觉得有用吗?必然不会!做到B,你会觉得有用吗?依然不会!做到了C,你会觉得有用吗?也可能不会。因为C里面也有它的拆分步骤a,b, c。
看到了吗?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出力,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点都可能被卡住,任何一个点都需要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
不是出现了好的结果,我们才要坚持和努力;而是坚持和努力了,才会出现好的结果!
美学家蒋勋说:“美学的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 美产生于舒适,不纠结。不执著于结果,必收获一份从容,从容催生细腻,细腻滋养精致,精致就是美。
这个美,当然不仅是外表,更是一种极致地做事儿的状态。人生是一场体验,这些不就是体验的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