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不是靠泳裤,靠的是实力,书上这个金句被先生当做教育我的格言,说完我俩就哈哈大笑一番。最近我在家开始写东西,做读书会,采访不同行业的朋友做生活典集,好好反思自己。
原谅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爱听话的孩子,但是我知道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都需要自己去做功课才能更好的成长。
时间恰好够筹备第三期漫薇手迹读书会,积极的去找励志且在某一方面有知识高度的人分享,活动的地点需要环境氛围好、离地铁近、价格优惠,宣传设计,人员招募,这一系列的准备让我内心对读书会有了兴奋的期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如果自己不爱读书、没有知识增量、不做手账、没有好好精进怎么可能招募到其他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呢?
于是回到家一口气读了三本书,《精进2》让我发现了设计这个职业的另一面。作者采铜,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曾获“亚马逊新锐专家”第一名,以较真的态度和理想主义的情怀赢得无数人点赞。
很多人辞职一直处在投简历-面试-复试-再投简历的循环当中,不停的修改简历,焦躁、沮丧、懊恼、迷失,会夹杂着负面情绪继续整理作品,其实应该积极地去接纳这个过程。如果您觉得自己还不够幸运,一定是吃的苦还不够。好好复盘、继续看书,通过总结去赋能。从《精进2》中总结了三点: 打开全景模式、用设计思维稳耕一个领域、做自己严苛的观察者和批评家,希望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有新的帮助。
打开全景模式
采铜老师在《精进2》中说:未知的总是比已知的要多。如果守住我们的已知,便是通过一个已知的框架去看世界;如果把框架扔掉,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呢?
偶然的机会去了一趟清华艺术博物馆,还网络视听了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讲座。从这个讲座中学到了专注识别与传达,即不以“事物”,而以“事情”为设计要义,更多的是人类如何感受,讲了新游牧时代和传统未来,包含以下几点:
01 为什么日本的设计那么简洁
从古代历史演变到近代,这个社会越来越平等,已经不用彰显皇权,孕育了新的审美,在空的状态与自己内心交流。传递出一种朴素和空灵的感觉,基于传统的美学、宗教跟信仰,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商品与平面的设计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02 注重功能体验
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一刻立马呈现,无印良品区别于欧美的产品设计,看似极简,具备简单功能,摒除一切多余而呈现美,也就是在实用的前提下,产品越简单越好,这个简单不是普通的简单,而是经过设计师反复研究讨论后不留痕迹的简单,使其体现最美的状态。
设计即是在发明创造等的实用性功能基础上,来赋予产品的科学性和审美性,设计让世界更加有序化,规则化,合理化,美学化,更符合人类的生活需求以及审美需求。设计师自发创造的必须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产品无不体现设计的渗入。
03 新型的家居环境
家居的适宜感与养老、交通、科技、能源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冰箱安装上传感器后,当需要购买什么东西时,主人马上就会知道,会有一个及时的掌握与把控。
让每件物品拥有多功能化,高品质不输于豪华。
04 未来设计师的发展
一场讲座仿佛打开了我的心智大门,上面的图片是无印良品在自己衍生项目开业的时候请的国际花艺师做的推广,是不是很美妙。从产品制造到价值创升,设计师重要的使命不是单纯的设计一些平面做一些标识、LOGO,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当我们站在一个广阔的角度上去观察,也就不会觉知当下自己的职业有蹩脚之处。首先应该把自己当作是艺术家,在生活中联想无限的可能,会写有空间感的文案,同时还会画出美术脚本,在北京这个资源甚广的地方经常去博物馆、画展,打开全景模式记录(眼、耳、鼻、舌、身、意)自己的观感用笔去记录,最好有人讲解,来不断的扩充觉悟与想象力。
用设计思维稳耕一个领域
硬件模块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就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工作系统更加强大。基本的途径不外乎以下两个:
1、把硬件模块升级改造,以提升系统的整体品质;
2、增加软件模块的种类,使系统更加灵活和多元。
以上理论来源于《精进2》
今天我上了智联招聘网站,把一些做设计创意方面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做了一个总结与归纳,对自己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去赋能,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归纳:
1、 自己需要会使用PS、AI这两款平面软件,PR视频剪辑软件、Skench(手机网站APP)、C4D(空间感)、PPT(提案、汇报);
2、 关注行业热点和流行趋势,并且会分析、会手绘、懂设计、做图至少有两种风格的能力、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策略,能够全盘梳理,精准的制定方向,善于沟通,关注细节,有在线课程和程序交流,保证界面的还原程度。
当然我也跟自己立了一个Flag:
🌻 每周要看一本书,并且写一篇书评
🌻 每天一副速写或简笔画(动手能力很重要,之前公司有两位切水果很厉害的同事,切菠萝、西瓜干脆利落,设计来源于生活。)
🌻 每周搜集最喜欢的文案或设计做分析在公众号发文
🌻重新听设计课程
🌻 重新做简历和作品集,复盘曾经的项目
和大多数设计规则不同,平面设计不是在事物本身上做设计。它没有一个特定的媒介、形式或是主题。它可以渗入任何媒介、任何规则,可以与任何话题进行沟通。从这一点上说,平面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在数码、3D复杂的媒体设计中,平面设计师需要的是全彩,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和设计。
做自己严苛的观察者和批评家
严格的审视自我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因为它跟人的天性是相违背的。为自己辩解是人的天性:小孩打碎花瓶以后,本能地会说不是自己干的;大人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也愿意归咎于各种外部原因,我们没法去责怪任何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主观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世界观,都需要跟“我”的主观立场调和。采铜老师在《精进2》说。
谈起批评,这是我们人性的弱点。作为一个设计师,会责怪文案没有想象力,会说我做不出来,对自我的要求建立在领导的满意之中,这个想法没有错,毕竟谁出钱我们就得听谁的。但是人生的境界是无限的,看一个人的格局需要看一个人脑子里面能不能容纳两种反向的思想,还能安然若素。
作品做出来了,文案没有场景感,我们自己保留一份看是否自己有更大的脑洞去想,画面的色彩是不是没有变化,是不是特别刺眼,没有层次,去打印的时候是否做了明确的标注,以方便其他人员与印刷公司的顺利沟通。做出的APP是否考虑到了用户的体验感受,如果是自己,愿不愿意看呢,看的时间能有多久?是不是好用?让未来感现在就展现出来。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创业什么的,其实并非一定要创业,你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件产品其实就是在创业。
昨天听了李欣频老师的课件, 创意和想象力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个让我能活的更好的生活指向。在高峰期塞车的时候想象自己是在游轮上面,这样也可以调节情绪,想象力需要心灵场景,没有所谓的浪费时间,把思维打开,开启感官,培养场景感。有一天诚品书店的设计师做完的作品,老板已经通过了,但是自己还在反复修改,说书店对面有一个小学,贴在门口会影响这代人的审美。
你现在的工作,可能就是你的天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你的天赋所在,还没有找到你感兴趣的点。那你不妨换一种思维,调整好自己的频率,重新看待你的工作,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现,改变你的现状。有一次公司跟日立合作了一个项目,一位设计师工资按照时薪发放,每个小时700块,并且不允许修改,不能提其他意见。很多事情跟自己建立一个标准,恐怕也不至于担心被AI替代。
知名平面设计师 Stefan Sagmeister 曾在维也纳和纽约求学。滚石乐队、Talking Heads 乐队和 Lou Reed 的获奖专辑封套设计均出自 Stefan 之手,他不单是 CD 封套设计者,还广泛地涉足电影布景、家具、海报乃至书籍设计。他仿佛在各个方面都得心应手。他说过,“对我来说,保持多产的有效方式是旅行。每工作七年就去彻底地休息一年。去做那些日常完全没时间做的事。”
结合生活案例看书内化自己的知识架构、复盘为自己赋能。可能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责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我现在是新手妈妈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去早教中心带着孩子以用户的角度去体验服务设计。
若能想通一些事情,事事都算如愿。加油,有朝一日终会成为生活的设计师。
说明:文中图片不做商业使用,写作纯属个人爱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