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消失的地狱》中,梅洛维茨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场景结构:“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即新媒介涌入社会,重建或重新划分了场景,相应的就发展出新场景下的行为。这就好比电子媒介的发展让“前台”和“后台”开始融合,公开与私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近年来,在线教育依托传播媒体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需求催生了不同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当下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综合型、主攻低龄层用户的互动型、解题辅导工具型。这三类平台各有其特性,但部分平台开辟了个人动态展示、学习回答社区或交流社群这些社交化模块。社交属性也已成为在线学习平台众多模块中必不可少的特性。本文将根据梅洛维茨的社会场景结构为框架来分析Timing学习社交平台的发展变化。
1新媒介
1.1 Timing是什么
Timing是中国最具有社交化表现的在线学习平台。Timing学习社区以“开挂从这里开始的口号”上线于2016年9月。产品官方的定位是:这是一款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拒绝拖延、成就更好的自己的高效学习软件。最初的1.0版本只有计时和数据分析两个基础功能,帮助用户记录每天的学习时长,并结合所有Timing用户的学习数据和经调研的专业数据,提供用户详细的学习分析报告,告诉用户今天学了多少、学习是否足够努力、其他人学习情况如何,将用户与他人做对比,形成激励。2.0版本起有了上线结伴、师徒和分享功能,具有了社交属性。
从2016年底到直到2019年8月,平台方并没有设置任何附加服务,三年时间过去,用户数量已趋向稳定。Timing也在这时推出了一系列的付费服务——“学习农场”。“学习农场”仍以Timing软件核心相关,以督促学习为主,用户需支付12元即可开启另一个小型的学习社区。截止2019年12月仅安卓用户累计总下载量达两千多万,日活量三百万人次以上。在Timing的软件设置中,帮助客户进行学习计时是其核心服务内容。
Timing作为一款学习软件,旨在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通过数据和社交来帮助用户提升学习能力。直至2022年的今天,Timing不断更新版本,也改名为“踢米(Timing)”,但网友们对近两年来Timing的运作页面以及内容表示不满,开始退出Timing学习社区转向别的平台。
1.2 Timing的用户群像
学习类社交产品的用户大多是学生。同样,Timing的定位主要是学生群体。Timing的学生用户群体中又可以细分成以下四种:
2 新场景
Timing作为新型社交化在线软件,不设置任何授课形式使它独特于其他授课类学习平台。即Timing中的角色没有教师,只有学习者。其设置的功能模块几乎全部与社交有关,目的在于加强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粘性,从而提高用户对软件的使用粘性。
Timing设置的社交模块融合了众多社会化媒体的社交特质。其社交模块可分为交友区—加道友;展示区—学习动态展示、连麦直播;交流区—学习群。可以看出,Timing集合了微信交友、虚拟社群以及微博文字、图片、视频动态的展示。而正是这些社交功能的设置提高了用户在软件上的“留存度”,帮助Timing在非授课类学习软件稳居前列。Timing软件方设置的新社交图景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新的学习场景。
2.1 道友
Timing将“道友”设置为虚拟学伴式交友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推荐机制和社群机制添加道友,社群机制即用户先加入学习群,再从群员信息页面添加好友。不论哪种机制,软件方的意图都是以“寻找道友”“了解道友”“加道友”的方式提高用户的软件的使用粘性。Timing对道友的设置就在于通过虚拟交友,消弭用户学习时的孤独感,一旦结为道友,就可以与道友一起学习。“道友”的产生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时空的隔阂。
2.2 学习群(讨论组与人物群)
Timing学习群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直接激发了学习成员的自觉性,这种方式抓住了学习成员的心理——即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内部可以互促互进。Timing设置学习群一方面通过“聚群”的形式,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者的“规范”帮助学习者去除惰性。
Timing的学习群分为两种,学习讨论小组和人物群。讨论组的规范和执行由群主制定,组员需遵循。成员在组内需参与小组学习,任务打卡等活动。而任务群又分为打卡群和契约群,“契约群”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群主制定目标的学习时长、坚持天数,设置每人须交的契约金额,聚集成奖池,失败者会失去入群时的契约金,成功者则平分奖池中的奖金。这也说明了人物群的群里规范里很强,由于受到精神和金钱上的双重束缚,会对学习者产生督促学习的效果。
2.3 动态展示与学习连麦直播
现行的社交媒体中的动态展示功能就是一种“共景监狱式”的大型围观,再加上人们普遍都有的“窥探心理”。发表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曝者期待被围观,围观者在注视表演者同时也在不断审视自己。我们不能说这是好是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习连麦直播类属于网络直播的一种,但在timing直播与一般的网络直播不同的是,一般网络直播的身份固定,主播即主播,观众即其他用户。而在Timing,观众可以选择仅观看,维持观众身份,也可选择与主播连麦同时学习直播,身份由观众变为主播。
3 新行为
3.1 “中介化”交往的需求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重点对比了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区别。“中区行为”的由来即是电子媒介创造的电子场景所具备的融合性区域。他认为“中区行为”实际上是传统后区与前区行为分界线的移动。区别于之前对于场景的定义,他是动态的,非僵化的。“中区行为”是在前区与后区的移动。显然,虚拟社群作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新电子场景——线上聚集型的中介化交往,也具备一定的中区特征。不少Timing用户的使用动因就是基于中介化交往带来的满足感。
3.1 “虚假需求”的产生
查找网友对于平台的评价时我看到这么一句话:“Timing平台不再是以前那个主打学习的软件了”于是我顺藤摸瓜的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平台异化。
我们也许可以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
用户起初接触到Timing学习app是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希望能够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用户加入到社群中开始制定学习计划、使用倒计时功能开始学习,学习完成之后会出现平台反馈学习时常数据,这时用户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更新换代过后的Timing则给用户们营造出了一种“虚假需求”。客户原来打开Timing的动机在与监督自己的学习,而更新过后的平台页面呈现出了一种社交化、商业化的网络平台,于是用户开始浏览动态页面,看看“道友”们发布的内容,娱乐化、表演化的内容,让用户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虚假需求”,即“社交的需求”,道友以及交流学习群也应运而生。
4 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新时代年轻人利用课余生活发展自己的业务爱好,成为不同垂直方向的博主。在大环境与社区氛围的双重加成下,Timing学习社区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社区中开始追求商业利益。比如Timing中的短视频板块由最初的学习、成长治愈、冷知识以及科普等以学习为导向的内容,逐渐扩展到了职场、课堂等数字自媒体也开始介入到Timing的短视频区域中。许多网友表示虽然可以理解这些平台的商业化走向,但是这也使得现在的Timing平台涵盖的“太多太杂”。
我第一次接触到Timing是在2019年1月,当时的我性格比较内向,但也渴望与人交流。偶然的机会通过姐姐的推荐,接触到Timing这个软件,刚开始使用软件时只是看看社群里的同龄同目标的人都在发布着各自的学习打卡以及心得,于是我也出于一种满足内心交流交往的需求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打卡”“发布心得”活动,用了大概半年后也被不少的“道友”发现,再后来就私下也加了微信学习群,每天都在群里互相监督打卡,设有奖罚机制。当我发布在Timing平台的内容被“道友”看见,或是评论时,我在平台的参与互动得到了满足。于是我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发布动态,下一次与“道友”的交流。一次次的互动交流强化了我与其他Timing用户之间的粘性,从而增加了我与软件之间的粘性。
现在的Timing已不再是2019年我初次使用到的纯“学习软件”,其社交化模式、商业化内容的形成,使得平台出现了一大批追求流量的“学习博主”,竞争着平台上无处不在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学着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帮助别人,甚至想要成为平台中的头部意见领袖而学习,此时的学习就成了为了展演与娱乐而学习,营造出一种学习消费与学习逐利的现象。
直接影响Timing平台的用户转向别的同类型学习平台的原因是:Timing在娱乐化、社交化、表演化的社区和平台初期旨在学习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样就会导致大量以学习为主要且唯一目的使用者离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