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爸爸、富爸爸》是我爱人推荐给我的一本关于人生思维的书籍,该书是由(美)罗伯特·清崎、(美)莱希特编写的,该书讲述了清崎的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清崎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作为一个穷人,对书中的几个观点反复思量,有几个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1、老鼠赛跑的怪圈。
要想脱离贫穷,一定要跳出老鼠赛跑的怪圈,一只老鼠在笼子里赛跑,跑的越快,笼子转的越快,终究难以脱离笼子,穷人就是这样,为了脱离贫穷,就越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换来的是酬劳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能力和税负的增加以及各种的信贷压力。
2、穷人对于投资的两种情绪:恐惧和贪婪。
穷人为什么穷,因为穷人太珍惜眼前,珍惜当前所拥有的物质,此为恐惧,但又羡慕富人的丰厚物质条件,此为贪婪,最终的结果就是现实和预期不相符,个人生活在矛盾中,迟迟走不出来,迟迟不愿行动,怨天尤人。
正如书中提到的清崎和他的一位朋友,开车在加油站加油,这位朋友看到上涨的油价,满口抱怨,并且说,自己已经经过多方面资料的收集,油价在未来将呈上涨趋势,进而对自己未来更大的经济负担而担忧,反观清崎,从朋友口中得知未来油价会上涨,进而进行调查,并且着手进行小加油站的股份收购,几年后,两人的处境差别巨大,俩人再次经过同一座加油站,这位朋友还在因为油价上涨,自己税负沉重等问题抱怨,而清崎则享受着之前收购加油站而带来的涨价分红;
穷人喜欢稳定,富人喜欢变化,穷人看到变化,首先抱怨,富人看到变化,想到的是商机。
3、穷人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工作。
上班族、中产阶级努力工作,用自己的时间成本和工作技能来换取报酬,即使没工作内容的时候,也在消耗时间成本以获取报酬;富人则管理公司,用钱购买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积累更多的资产,富人很多时间是用来游玩的,一边游玩一边洽谈项目,富人在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时间,不断的滚雪球,越滚越大。
并且穷人努力挣来的工资是先纳税,在支出,而富人是先支出,再纳税。
4、今天,你给孩子最危险的建议就是:去学校,好好念书,然后找个安稳的工作。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家长认为学校的教育能使孩子在毕业后准备好应对现实生活,但是他们错了,每个孩子都需要更多的、不同的教育,他们得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各种不同的规则。
之前读过一句话,叫:天才对于企业来说总是无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才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公司给他的报酬,另外挣得越多,花的越多,税负越重,房贷、车贷、信用卡。这就是为什么穷爸爸看似挣得多,职位高,却永远生活拮据的原因。
5、穷人以为资产就是负债,但富人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
穷人穷尽一生,贷款买车买房,以为自己资产上百万,但实际上是负债过百万,而富人明白资产是往你口袋里送钱的东西,负债是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东西。
6、真正的财富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
如何理解,小资和白领辛苦工作,努力表现,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升职加薪,担心被炒鱿鱼,害怕丢掉工作,信用卡、房贷、车贷全是压力,而富人则心平气和,年纪轻轻就丢掉工作,享受着各方面投资带来的收益,气定神闲,悠哉悠哉。
7、金钱从来不是真正的资产,真正的资产是我们的头脑,即思维方式。
穷人和富人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遇到相同的境遇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之前读到一则故事,说是两个进京赶考的书生,在路上遇到一群人哭哭啼啼,走进一看是在出殡,一位书生觉得晦气,预示着自己考场失利,名落孙山,而另一位书生则觉得预示着升官发财,自己会金榜题名。结果可想而知,对于相同的境遇,不同的思维对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