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随记
相比拥挤不堪的地铁,我更喜欢骑自行车,喜欢微风的拂过,喜欢清新的空气,喜欢沿途的风景,即使要骑近40分钟的时间。
因为骑了好几个月的缘故,最近还发掘了一条小路。这条路隐藏在靠近漕河泾的田林路中,平常我都是过两个红绿灯经过这段田林路的,但最近发现了这条小路后便不用再过红绿灯了。
每天早晨骑车还没进入这条路时,远远的就听到了小学跑操的声音——那是建在这条小路上的小学,已经过了送孩子上学的时间,所以小学的大门口有点冷清,有三两老人伫立在栏杆外往里瞧,兴许是在看自己的孙子孙女。栏杆内,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学生迎着太阳,绕着操场,整齐的跑着步,被冬日清晨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小学的似乎被这溢出的青春的气息所点燃。
过了这个小学,就是些鳞次栉比的摊子,有做着大饼油条的早餐摊,有摆着新鲜的蔬菜和牛羊肉的菜摊,还有卖着大米粮油的杂货摊。每个小摊子前都门庭若市,早餐摊的老板娘微微低着头,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挑着筷子,夹起油条,放进塑料袋里,递给来买早餐的人。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询问价格在挑拣蔬菜在拿着纸币付钱找零,满耳朵都是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人声鼎沸。这便是中国老人再日常不过的早晨——每天早晨送孙子孙女去上学,在家附近的菜场买新鲜的菜肉,给晚归的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间似乎来到这条小路时慢了下来,来来往往的老人填满了这条不宽的小路,有的步履蹒跚,有的老当益壮健步如飞,有的推着永久牌的自行车,有的身后拉着小推车。每天骑着自行车飞快路过的我像这个时空的过客。
转过这条小路,一栋大楼矗立在宽阔的街道上,上面印着漕河泾三个大字,旁边并排着一群一模一样的,有着大落地窗的大楼,透过落地窗似乎还能看到楼内围着长长的会议桌开晨会的人们,马路也登时变得宽敞无比,摩托车电瓶车小轿车飞速通过十字路口,有时车还会堵在马路上。穿着大衣,挽着头发,斜跨着小包,踩着长筒靴的女生和背着双肩背,穿着羽绒服,踩着帆布鞋的男生大步流星的走入大楼中。这也是中国青年人日常的早晨——每天早晨从地铁下来后揣着早餐,拿着咖啡一路快走到写字楼中。
不到200米的路,通过只需3分钟,极具代表性的三个年龄段的人,竟在这条路上全部展现。一排梧桐树把这一景象一分为二,交相辉映。
骑过那梧桐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北风萧瑟,秋叶飞落,吹过的是上海二十年的变革,吹过的是从农村瓦房到高楼大厦基建的改变,吹过的是从两轮自行车到四轮轿车出行方式的改变,但吹不过的是从出生入学到成年上班再到老年退休的一个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