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原本是不打算写的,但是拜读了爱佛僧、三水林枫两位西北同乡的大作后,我觉得我也应该来凑个热闹。毕竟,过年嘛就图个热闹。闲传就谝这么多,下面言归正传。
说是正传,我也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写,就“凉城效僧”从腊月二十三说起。
爱佛僧先说的杀猪,那我先说小年这一晚的敬灶爷。
敬灶爷一般是在晚饭后,七八点的样子。我们吃罢后,勤快的母亲把锅碗洗净,案板擦净,灶台下的柴禾也拾掇整齐。然后摆上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当贡果,摆上专门献灶爷的干粮,就是现在常见的白水饼。只不过在这一晚它有专门的叫法:灶爷干粮。
母亲摆好献饭就去准备孩子门的“锁”了,父亲开始摆香炉,打黄表纸,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等到一切就绪,敬灶爷的仪式便在一家之主的带领下开始了。这个仪式一般不允许女性亲属参加。具体是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记得敬灶爷的流程大约是,父亲先点燃香,带着我们作一下揖,将香插进香炉。然后作一次揖磕一个头,重复两次。第三次跪下时先不磕头,而是开始烧黄表纸。点着黄表纸,拿手拔几下,然后把我们的“锁”在火焰上燎几下,转身给我们带上。再磕一个头,起来作一个揖,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解释一下这里说到的“锁”,既不是锁门的那种锁,也不是长命锁那种锁。但在我看来它在寓意上是有些像长命锁的。这种“锁”是用红毛线串过铜钱,再打上特殊的结将其固定住而制成的记岁工具。也就是说,孩子几岁,“锁”上就是几个铜钱。那有朋友可能就好奇,上了年纪的人岂不是要戴几十个铜钱?其实不是这样,戴“锁”一般戴到十二岁,过了本命年就不戴了,老人们叫“脱锁”。我个人猜测,这戴锁的作用:一是为了祈福僻邪结。二是像结绳记事一样为了记住孩子的年龄。因为以前的时候,每家每户孩子都很多,家庭条件普遍艰苦,单纯依靠发育和身高是没办让别人知道自家孩子的年龄。但是戴上锁后,别人就一目了然了。这里为什么要提年龄呢?因为我听人说过,我父辈那代人里,有过了十二就结婚的。想必这其中是有什么联系吧,暂不多说,不在今天所述之例。
说完敬灶爷,再说一下杀猪。
那时家里的猪一般是从春季开始养,有的人家从正月十六开始养。我们那个镇子每月逢二、六、九有集。头脑活泛的猪贩子便从远处一些大市镇上贩来牙猪开始叫卖。
这猪买回来一般都是自己家里拾草或用磨完面粉的麦皮之类喂大的,不喂饲料。我家当时住在地窑院,每天猪吃完食都在院子里跑几圈。后来实在因为它经常在跑操时啃院子里的杨树皮,就把它关起来了。当然了,也有人家嫌麻烦不养猪的。
说杀猪这一天呢,一般会有许多亲戚朋友赶来帮忙的。妇女们负责烧热水,男人们负责放炮抓猪。那一年放炮还出了插曲,我家事先准备的炮受潮了,于是就放在炕上暖。结果那天烧水烧的太勤,灶又连着炕,那炮在炕上烧着了,幸好发现的快及时扑灭了。尽管席子和被子上烧出了黑窟窿,但是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大家的心思都在杀猪上。
那时候的猪都比较大,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盆,所以大家就会选择在地上挖一个坑,坑里铺上厚塑料纸倒入热水烫猪毛。绑猪有的是在木架子上,我家当时好像是把猪绑在靠墙倚着的卸了轮子的架子车上。绑好之后,白刀子进去红刀子不出来,拿盆接猪血,和面蒸熟之后当馒头吃,特别香。
最后杀好的猪肉过称一称,自家留够要留的斤两,剩下的就地售卖,价钱会比集市上的便宜。所以,凡有人家杀猪,就有看热闹等着买肉的。但是买肉在我们那里不叫买肉,叫打肉,打肉的打和打酒的打是一个意思,应该也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也有为“一串拎”来的,就是心肝脾胃和腰子,那绝对是上好的下酒菜。打发完前来买肉的乡党,自家会煮一锅肉招待帮忙的至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领到一块带猪尾巴的肉。三水林枫的文里提到,他们会把带尾巴的一块肉送给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我们是将这一块肉,留给家里爱流口水的孩子,据大人说吃了能治爱流口水的毛病。
关于杀年猪还有另一个讲究,就是杀猪时间最晚不能晚于打春,也就是立春。用晚于这一天杀的年猪肉做的臊子保质期特别短。反之立春之前的年猪肉做的臊子装在陶罐里放于背阴处,半年以后都不会变质。平时吃面或炒菜,挖几勺放在饭里,满碗都是诱人的肉香味。
过了小年,年味就渐浓了。喜庆的氛围便开始在黄土地上绽放,等到满塬红色时,那大年三十便真的来了。
这天早起,同腊八一样,是要吃臊子面的。面是母亲手擀面,切的极细极长。汤是萝卜猪肉豆腐土豆丁煎的,辣子放的很旺。吃一碗下肚,由内而外的爽快。
吃过早饭,母亲她们又开始忙活,炸果子,炒花生,包饺子,或做晚上给祖宗牌位的献饭。而父亲和我们开始摆桌子,裁红纸,找笔墨,着手写对联的事。但实际上,放眼我们整个家族,要说毛笔字写的好的,非我二大莫属。所以,我们能亲自书写的,无非是“出入平安”“六畜兴旺”这一类贴在门后或猪圈里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
傍晚,贴了对联,放了鞭炮,各处点了香,厨房里发了灯。便会关门吃饺子。那时候包饺子会在其中一个里包一枚硬币,也会在一个里包一小勺辣椒。吃饺子,吃到硬币代表会发财,吃到辣椒代表新的一年会红红火火。
那一年吃饺子时,我吃到了硬币,但我并没有声张,结果那年不仅饺子被吃的一个没剩,就连汤都被喝完了。若在往年,一旦有人吃出了硬币,我们就不想吃其它的饺子了,饺子就会剩下。
吃完饺子,我们会带酒菜去长辈家里拜年。长辈先带着我们祭拜祖先牌位。之后大家会一起喝酒吃饭,长辈给我们散压岁钱,然后一起守岁,很晚才散去。并且在大年三十晚上,孩子们会再次戴“锁”。
大年初一,我们一早起来,穿上新衣,兜里装满花生核桃和洋糖。点上香,到处放炮玩。有一年,有个调皮的孩子把鞭炮卷进了烟里,我们那里种烤烟的,平时吃自己卷烟的人也多。所以就有人上当了,接了那根卷了鞭炮的烟,抽的时候被炸肿了嘴。成了一村人的欢乐记忆。
约模八九点其他的叔伯兄弟就到了,因为我家与我爷爷家是在一起的,而其他几家则住在一两里外。
第一件事还是拜祖先,爷爷打头,父辈依次跟在他身后。然后是我们这一辈,由于人多屋小,我经常被挤到门槛附近。给祖先磕完头,然后由大伯带着给爷爷奶奶磕,以此类推。最后由堂哥带着我们,给爷奶及各个叔伯婶娘磕头拜年。
自家拜完之后还会去村里相互拜年,一般也是堂哥带头,有时候父辈也去。要去拜年的,多半是之前结过干亲的。给一家拜完,这家长辈会端着一大盘子的吃食挨个给我们口袋里装。拜完年回来时,每个人兜里都装的满满当当的。
拜完年,便是自由玩耍的时间了,父辈们早就凑在一起去打扑克了。
我们玩的游戏很多,但最受欢迎的就数丢核桃窝了。游戏很简单,在地上画条线,在线外一米多的地上挖一个小坑,坑边再画一条线。每人拿出个核桃,先往线边扔,跟据离线的远近,分出丢核桃窝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第一个人能赢别人多个的概率很大。但是玩这个游戏,手小的孩子比较吃亏。
过了初一,初二便是女儿女婿给娘家拜年的日子,其中细节,略过不提。
零八年,我回家过年时,发现小孩子们已经不戴传统的“锁”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红绳系着的一张张鲜艳的百元大钞。我突然意识到,小时候那种饱含仪式感的年味已经不复存在了!
小时候的年味,是洋糖花生瓜子仁吃出来的甜。
小时候的年味,是啃着自家养的年猪猪蹄的香。
小时候的年味,是那饺子里像征红红火火的辣。
小时候的年味,是简简单单却不偷懒的仪式感。
小时候的年味,没山珍海味却有满满的人情味。
而现在,老人们已经备好了瓜果花生,我们有多少人还在为回不回家过年拿不定主意呢?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