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结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现在也想问这句话:非要挨打才能成为好孩子吗?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不打不成器”,“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敢问,真的是这样吗?
棍棒教育,在历史上乃至现实生活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电影《霸王别姬》中戏班班主对小豆子等人的教育,动辄就是拿皮鞭子来“说话”,哪怕段小楼、程蝶衣已经成了“角儿”,在师傅那里也照打不误。也许,正是他这种近乎严苛的教育方式,才让程蝶衣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让他把虞姬演活了,让一个“祖师爷都不赏他吃这口饭”的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儿”,赴美国,赴俄国交流演出并大获成功。这一成功的案例表明,棍棒教育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但是,时至今日,面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还要不要“棍棒教育”?尤其是初中的学生,自制力差,自觉性差,没有点“措施”,似乎学生也就可以不学你这一学科了。所以很多人陷入了这样一种矛盾:从本心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希望孩子们都能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说做到“爱生如子”吧,但至少也是把学生当作是有思想的人,平时课上以鼓励为主。而另一方面,在摆脱不了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应试教育的现实中,你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就代表你这个老师水平差,老师水平差,家长就有意见,有意见就反映到学校,就影响教师个人的考核,结果是:硬生生把一个温柔似水的老师逼成“母夜叉”“灭绝师太”!不得已,很多老师就狠下心来,拾起了阔别已久的“戒尺”,但这真的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吗?
我想说的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解决了当前的困难,但学生也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呀!多年以后,回忆起某个老师,他唯一的印象就是某个老师“太狠了,我那时候挨过他多少揍!”于我们老师而言,这是荣耀还是耻辱?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报道,说男子时隔20年后拦住他曾经的老师并扇其耳光,还质问老师“你还记不记得你当年是咋削我的?”这个新闻在我们办公室引发了热议,是当年这位老师不恰当的做法让学生积怨达20年之久,这对这个学生来说,是得多恨他的老师呀?!
我们常说,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是蜡烛,是春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的光环很亮,但是作为老师,师德是应该修炼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学生,应该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应该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选用恰当的正确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也是为了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