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子是十分落后闭塞的,上初中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沥青路”。不过正因为这样,每年都会有这样几次亲身的“善举”经历。
那时都总能看到村子里仅剩的那几个少的可怜的八十多岁以上的老爷爷,特别是在晴天,(用他们的话来说“总是坐不住,坐着不舒服”)他们一天总是有事没事都要吃着自己种的“兰花烟”(旱烟),穿着自己用茅草打的草鞋,拿着锄头在他们年轻时开凿出来的公路上这里修修那里补补。
对于一个成天无所事事,童年几乎是“虚度”过来的人,带着两个弟弟怎能不出于年少时那一股好奇心跟着去瞎忙一番呢!老爷爷们的确也很喜欢我家三兄弟(因为每当每年春节到来前的一个月,家里人都会把火炮买好,当我和两个弟弟向他们要时,他们都会笑呵呵地满心欢喜地给我们一封,叫我们自己分),看见我们在哪里一番激情地忙个不停,他们一边满面幸福地夸赞着某某家的这三个娃儿有教养,一边又嘻嘻哈哈地拿我们寻乐。
不过恰是在这样一个落后偏僻的小山村,它不仅让我童年有如此多的乐趣,更让我在脑海里装下了许多现在都了解不到了的人生智慧与知识。
这些许多祖辈代代相传的“文化”与“敬畏”,小时虽然无知好奇,但现在它们就像一根根人生的底线,神圣的让人不敢丝毫逾越,真是大智慧。比如说,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守夜”。
小时候,常常会回想起这样的场景,每逢寒冬腊月,就有一些老爷爷老奶奶熬不过,就要老死。由于乡村习俗,在他们要走的那几天,除了远方直亲,凡是整个村子里的每家每户必须要来看看问候一下,而且不算远的还要日夜轮流守候在床边,直至他们没有最后一口呼吸。虽然父母们总是凶巴巴地叮嘱自家的小孩,不让跟着去,(除非是哪些直亲的人,这里面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对于这样既热闹又好奇的事,有些小孩怎能不鼓起勇气,当他们前脚一出,后脚就悄悄地跟着去。有时虽然会被责骂甚至还会挨打,但也还值得。
于是,在这样的时候也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他们使劲睁开他们那双干扁凹陷的双眼,看见这么多远亲近邻时,就会会心说到:“看来我是过不去今年这个坎了。”于是来的人,有的妇女就会悄悄转头擦泪,男的就会恭敬地弯下腰大声对着他们的耳朵礼节性地说到:“某某您想多了,就您这福气,儿孙满堂,要长命百岁啊!”
老人听了,拼尽全身力量痴情地笑笑,然后又有气无力地说:山中虽有千年树,世上难无百岁人啊,我已经活了一大把年纪了,也过了些安稳日子了,再说也过了这人生七十三这道坎,够了,你看谁谁谁,没熬过就去了……
就这样,那时“七十三”这个数字就在很多次这样的生活经历中在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烙印。虽然被严重警告过不能向老年人问这样的问题,但也勇敢地问过父辈们,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些不是你们小孩子该了解,该关心的,读书才是大事”。当然,直到后来才知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到!”这句如魔影般困扰着那些年过古稀的垂暮之年的老人的俗语和它身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