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是一节最基本的概念课,看似非常的简单。我们都知道,概念课要让孩子们把握概念的本质,深入浅出的理解概念的核心。我们也在一直努力探索,但确做不到位,今天阅读的一个案例,让我有一种心动的感觉。
师:同学们,这把长尺子上的1cm和你用短尺子上的1cm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
师:说说理由?
生:长尺子长,上面的1cm就长一些。
生:不对,应该一样长。尺子长是因为上面的数多。
师:仔细观察,这把长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短尺子呢?
生:……
师:来,我们把这两把尺子放在一起比一比,他们的1cm一样长吗?
师:北京的1cm和上海的1cm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因为1cm是一样的。
师:想想看,如果1cm不一样长,上海的长,你在北京身高是120cm,坐高铁到了上海去只需几个小时,你就长高了。
师:再想想,中国的1cm和美国的1cm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
师:为什么全世界的1cm都一样长?
生:因为尺子是按照同一个标准造的。
教师有意识地追问,一把长尺子上的1厘米和一把短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北京的1厘米和上海的1厘米一样长吗?中国的1厘米和美国的1厘米一样长吗?为什么全世界的1厘米都一样长?这些提问隐含了长度的运动不变性,即两段能彼此重合的线段,虽然位置不同,但长度是一样的。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清楚了,1厘米的长度不会随着尺子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长度具有数的属性,且具有运动不变形性,这对学生理解长度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
几十年的教学,总认为对厘米的认识一课轻车熟路,知道要探究感念的本质,多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的前提下让孩子牢固掌握概念。但一切的默守陈规,一如既往的按部就班,让自己也故步自封,不能探下身子,深进最深入,也不能打开窗户,轻松浅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更要能贴近孩子生活,用浅显易懂的形式让孩子喜闻乐见,易于接收,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做一个努力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