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长度,注定用一双脚来丈量;生命的厚度,却要用心去雕琢。生命里或深或浅的印记,成就了你我与众不同的人生。
――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岁记忆》这本书,随手一翻,瞬间被充满哲理气息的文字打动。仔细阅读,24个节气,串联24个如泣如诉的故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便跃然纸上,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在自己的故事里执着的行走着。
白玉蟾,一个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独领风骚,做了24节气的开篇人物。白玉蟾的故事更是在作者朴素而又细致的描述里宕开了行走中的人生:科举不第,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潇洒的收拾行囊,在如花的年纪里,仗剑走天涯。
然而一场说走就走的行走说起来容易,听起来浪漫真正的行走起来确是异常的艰苦。
他有一首《云游》诗,路上的悲苦全在里面。
“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
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
晚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
千里迢迢的行走,山重水复,孤单和寂寞,无处安放,仿佛断线的风筝,醒来不知身在何处,日落不知栖身何处。两鬓有了白发,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走到哪里是终点,走到什么时候是结束,没有答案。
一个人,是寂寞的,万水千山走遍,没有人陪,也没有人分享,喜悦,美好,感动,悲伤,落泪,都是自己。从一地到另一地,来的时候是自己,走的时候还是自己。
很多时候,路没有尽头,是心里的方向错了。比岸非彼岸,穷尽一生,江山还是那江山,要抵达的还是那么远。
然则,大浪淘沙,才名终不掩。
后人评论他“诗有唐音,有宋体。”他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
他的梅竹,奇拔俊逸,别树一帜,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
他的书法,率性而为。
他在道家,更有着无上的地位。据记载,他是南宋五祖之一。烟火深处,亦是菩提道场。
从十六岁那年,他就辞别家人,把自己放逐到路上,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三十六年时间里,足迹踏遍十二省,大江南北,深山茂林,处处都有他行走的身影。
这就是《岁时记》里的第一个人物,第一个故事,让我在唏嘘的同时,也为白玉蟾的坚毅行走,为白玉蟾的执着感动。
生命里的很多故事,也许只有亲自行走才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验,是相遇抑或重逢,都是注定。
《岁时记》里的第二个人物是一个眉头紧缩,面色凝重,目光里满是悲悯,独自走在兵荒马乱的路上的人。暮色越走越深,脚步越走越慢,黑发走到白头,仍然停不下脚步,就像一只落单的蚂蚁,茫然地,不知去向何方。
唐朝的诗歌史上,少不了他的身影。从繁华,到没落,从太平盛世,到祸乱绵延,他的诗跟着家国命运走,一步步沉郁,一步步悲凉,抒发的是难酬的壮志,亦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没错,他就是唐朝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诗人~杜甫。
他的诗,无论长短,覆盖的,都是悲与苦的气息,随便一个字,都会牵扯出一条长长得惆怅,诗句里,是无尽的悲凉。他被称为“诗圣”,食的是粟米,穿的是布衣,走的是红尘路,身上留的是烟火气,多的是家国情。
行走中的生命是幸福的。虽然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心酸,但经过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打磨的生命更丰满,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