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遇到这本书也是意外偶得,本意是要买诸葛越推荐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恰好看到了当当下面推荐的这本书,查了下豆瓣评分和读者留言,评价都不错,立马下单购买。书到之后,先把这本当做了自己假期开始的第一本读物。以下,就按照小能熊学院中《思维训练营》里关于读书笔记的撰写方式,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1.Why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本书?
作者卓立是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他在一线小学教育上,已奋斗50余年,并获得全国十大明星校长等系列荣誉,推荐者中,有广为大众所熟知的濮存昕、杨澜、敬一丹等。按照作者自序中所写,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想对家长说两句话,第一句是:“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各位年轻的父母,拜托请一定庄重以待!”第二句是:“孩子上学了,家长也要上学。”著此书,以给年轻的父母们一些提醒和帮助。
我为什么要读?
身为一位5岁女孩和2岁半的男孩的妈妈,之前也在纠结要不要让孩子上幼小衔接?事实上,在18年6月,已经做过了决定,选好了学校,也缴纳了学费。但在同年8月,自己再次做了一个决定——全家举债,购买了学区房。接踵而至的接送两个孩子的问题,再次让我陷入到如何选择的难题中,是让两个宝宝都上我所在大学的公立幼儿园?还是给女儿在新家附近寻找幼小衔接?考虑再三,虽做了决定,都上公立幼儿园,不刻意上学前班,但自己还是为这个决定惶惶不可终日,毕竟,养娃没有回头路,害怕没有幼小衔接,孩子会跟不上一年级的节奏。于是,孩子一年级前需要我做哪些准备——成为了我看此书的主要目的。选择此书的原因,主要是作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这和我选择的很多国外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不太一样,这本书更易读,也偏向我所理解的“术”,也就是方法类的东西,不过自己觉得,“道”方面看的多了,“术”也要结合,战略和战术都是需要的。
2.What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正如书名所著,这是本家长手册,书中的核心思想也是通过一系列的What来说明家长需要做的准备,分别从我们要准备什么?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老师”那么重要?如何和老师沟通?如何让孩子受欢迎?一年级开始培养哪些意识和习惯?那些看起来很棒的孩子,家里都做了什么?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开学时,孩子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一年级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是什么?每章都按照主题展开,但核心上是要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协作观,孩子对于集体活动的参与和认可很重要,包括喜爱老师,也会良性促进孩子的学习。在喜爱老师上,家长也要注意一些细节,给孩子正面的反馈,不对老师做负面的评价,除此之外,也要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
另外,要开始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收纳整理、开始学做家务的习惯。恰好这两天听刘墉的亲子课程,也都提到了这些。大道至简,但我们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这些道理,忽略了“德智体美劳”中“智”以外的培养,殊不知,没有其他四项的支持,光凭“智”也走不了太久。相反,如果其他的项目培养好了,“智”也不会太差。(这让我想到万维钢之前提到的“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
本书中有哪些知识点是我不知道,让我印象深刻的?
个人对于第六章“一年级开始培养哪些意识和习惯”中介绍的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合理安排时间、有条理地收纳整理、做家务和保护自己的意识让我印象深刻。这几点不止是对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也做的差强人意。尤其是在合理安排时间上,自己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对于自己手忙脚乱又成效甚微而感到头疼,时间管理也是我一直关注和学习的领域。本书重点针对的是孩子回家后的作业安排,对于孩子没有具象的时间认知,提供了方法,准备一个具象的时间工具——有表盘的钟表,而不是数字时钟,让孩子能看到时间的流逝。这一点,在摇摇早起穿衣、刷牙时我用过几次,虽然用的是手机上的倒计时功能,但也起到了提醒的作用。此外,关于作业的安排上,卓老师建议用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作业,包括书面、口头、复习、预习、批注,然后再开设下一科的作业,而不是先完成书面的各科作业,再完成非书面的作业。因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是一个整体的考虑,书写是为了巩固背诵记忆,预习是为了更多次地熟悉字的形态——不同的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卓老师提到,一年级最好不要给孩子加课外机构的练习,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让孩子形成“我的时间我安排”“我的事情我管好”的观念。
本书中有哪些理论突破了我的原有认知,改变了我的想法?
关于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尽管自己知道要对孩子放手,包括孩子自己吃什么?吃多少由自己决定,到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休息等等。对于自己负责,我是很认可,但是认可并不代表可以付诸于行动,本书在此方面可以强化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推动自己做出行动,并且可以平静的让孩子体验自然逻辑结果而不加以惩罚。
本书的哪些理论是我不同意的?
关于“‘喜欢老师’,太重要了!”这章,自己心理上有些许不认可,当然,这章的基础是建立在关系上,像万维钢解读的《园丁与木匠》中,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首先要看你们的关系行不行,再看你自己行不行,而且,孩子对于老师的认可可以带来正反馈效应。但是,回溯自己的求学过程,也确实犯过因为不喜欢一科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选择不听,但那科的成绩还算不错,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保持佛系心态,当然,不能对老师持有负面评价,但是非要喜欢某个老师,比起来,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可能还是我想让孩子追求的重点。此外,延展开来,就是要给孩子培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项能力,这项能力培养好了,也就不会看谁都不顺眼了,即使你当下认为对方所说的一无是处,也要尽力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努力去找对方的合理之处(吴军《见识》)
3.How
本书是不是需要反复阅读?打算多久再读一遍?
个人认为一些点,尤其是小学里学习相关的,还是有必要再次阅读的,打算在孩子上一年级前再读一遍,目前打算做一遍思维导图。
本书的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
在孩子上一年级前。
本书的知识我可以分享给谁?
可以分享给老公和同事。